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以及互联网资源的逐渐丰富,互联网访问行为逐渐增多。其中,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群体以学习为目的的互联网访问也在逐渐增多。而根据“知识沟”理论,我国现实中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不均衡,各地区的中学生其经济状况和学生信息素养两个方面必然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对不同地区中学生的互联网访问如教育辅导网站的访问以及教育主题虚拟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的参与等行为产生影响,反映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为教辅网站访问量所体现出的我国中学生网络教育空间差异以及中学生参与教育主题SNS所表现出的特定的人际节点城市空间关系特征。这其中,网络教育空间差异又能够作为中学生教育主题SNS人际节点空间关系特征的背景因素,需加以考虑。因此,本文主要集中于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网络访问行为的上述两个层面的研究,以能够即从宏观上反映出我国的中学生所接受的网络教育的空间差异,也能够在此背景下,从微观上探讨学生在参与教育主题的SNS学习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定的人际节点空间关系的特征。此外,空间特征与网站/虚拟社区研究作为我国网络信息空间内部层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往往都是单一的对网站的访问者或者虚拟社区的内部成员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将二者整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结合趣缘关系来探讨在我国中学生在网络教育空间差异的影响下,其参与教育主题SNS所表现出的微观人际节点空间关系特征就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全面审视我国中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的状况在地理空间上的反映。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更好的使我国教育资源趋向均衡,以及教育主题SNS参与者如何更好的在虚拟空间上拓展SNS人际关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更有效率的分享知识和教育信息。本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教育区域差异、SNS人际节点空间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相关领域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主要是关于网络教育空间差异的研究方法、内容、主要观点,教育类SNS的主要研究方向、内容和观点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地理学上的应用等进行了总结。之后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并确立了研究内容及框架,最后对本研究的选题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的获取及分析,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部分。此部分首先介绍了教辅网站访问量及其空间分布相关资料的获取方法,其次是教育主题的SNS参与者的空间分布资料的获取途径并对研究资料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三部为通过对教辅网站访问量的空间分布的分析,对于我国中学生网络教育的空间差异格局及特征进行了探究。结合“知识沟”、“效果沟”理论,通过ARCGIS、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我国中学生网络教育空间特征,并进一步引入基尼系数、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探讨我国中学生网络教育空间差异的原因即各地区间的网络基础设施差异和学生素养差异所导致的我国网络教育空间分布现状。研究发现:(1)全国宏观层面,表现为明显的“知识沟”差异,即表现为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全国网络教育空间差异;(2)省级微观层面,网络教育具有“知识沟”差异与“效果沟”差异并存的特征,即除“知识沟”差异外,部分省份表现为以城市居民的学习兴趣和文化底蕴为主导因素的省内网络教育空间差异;(3)对比传统教育手段(书本学习和教师授课学习)的空间“知识沟”差异,网络教育空间差异更为明显,“知识沟”扩大。第四部分主要是在网络教育空间差异的背景下,结合趣缘关系人际节点理论,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教育主题SNS参与者群体所表现出的人际节点空间关系特征。研究发现:网络教育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教育主题SNS人际节点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人际节点网络为稀疏的跨行政区高扩散度连接;整个人际节点网络呈现出低聚类系数,开放性较高,复杂网络多为类星型和链型结构;联系强度不因远离强中心节点而呈现递减性。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讨论,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及待完善之处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