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CO-P)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会再次出现神经、精神病学方面的表现,发生急性CO-P迟发性脑病(delayed neurological sequelae,DNS)。临床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对急性CO-P的治疗作用众所周知,但它对急性CO-PDNS是否有预防作用,作用多大,及HBO是否能有效治疗急性CO-P DNS,却争论不休。为了给临床提供HBO对急性CO-P DNS预防及治疗作用基础研究方面的证据,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改良的急性CO-P动物模型(大鼠),根据分组,对治疗组进行HBO暴露后,在同一时间,同等条件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根据神经功能的变化,评价急性CO-P后DNS的发生情况;取动物脑组织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研究,评价HBO对组织细胞的保护作用。力图从行为学、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HBO对急性CO-P DNS的发病情况等方面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机制;阐述HBO在预防和治疗急性CO-P DNS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目的探索建立能有效增加大鼠DNS发生率的急性CO-P模型,改进急性CO-P DNS是否发生的评估条件;观察大鼠DNS的发病情况、病理形态学改变及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的表达情况,揭示HBO对急性CO-P DNS的影响,从而探讨HBO对急性CO-P DNS预防及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纯品CO气体进行染毒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CO-P模型。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400g左右,在Morris水迷宫基础训练筛选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组(CO-P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组(HBO组),按120ml/kg腹腔注射纯品CO气体,随后每隔4小时,按首剂量一半进行追加注射,共追加4次。动态监测碳氧血红蛋白(carbonyl hemoglobin,COHB)含量,观察大鼠神志行为改变。对HBO组大鼠进行HBO治疗,在DNS发病潜伏期内(2~21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隔天进行一次,以连续2次逃逸潜伏期复升认定为发生DNS。于染毒后第21天取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海马区MBP含量;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MBP的表达情况,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将以上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鼠急性CO-P模型的建立:分次腹腔注射纯品CO气体后,大鼠均在15min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有躁动不安,呼吸急促、撞笼,痉挛、四肢瘫软等表现。碳氧血红蛋白检测:COHB%>50%,持续16小时以上。2、Morris水迷宫检测:CO-P组大鼠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统计DNS的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第1-7天内)、5例(第8-14天内)和1例(第15-21天内);同时段内HBO组DNS的发生例数分别是:2例、2例和0例。至染毒后第21天HBO组DNS的发病率明显低于CO-P组(P<0.05);对已发生DNS的大鼠,通过将其复升后平均成绩与该只大鼠21天的平均成绩之差比较,结果表明:HBO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高于CO-P组(P<0.05)3、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CO-P组大鼠脑组织MBP水平明显低于HBO组(P<0.05);以上两组大鼠脑组织MBP水平均低于NC组(P<0.05)4、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可见,CO-P组和HBO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表现为细胞排列杂乱,胞体缩小,胞核深染。CO-P组细胞损伤程度较HBO组严重。5、IHC染色结果观察发现,脑组织海马区MBP平均累计光密度值(IOD值):CO-P组明显低于HBO组(P<0.05)。结论HBO能有效降低急性CO-P DNS的发生率,减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轻脑组织脱髓鞘损伤,发挥保护脑细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