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子教育一般指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的教育。在中国,影子教育往往是由家长为子女选择的,尤其是在子女年龄较低的时候,如初中和小学。作为家长自主为子女选报的课程,中国的影子教育现象能够很好地体现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而又因为影子教育的实际参与者是子女,所以中国的影子教育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教育中的代际问题。由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国影子教育中的代际阶层再生产现象。学术界当前对教育消费与阶层的关系的讨论集中在经济资本的领域,而对阶层在教育消费中表现出的文化区隔,及其对再生产中的影响触及较少。并且,当前研究以定量方法为主,因而定性研究所提供的深度资料可以对相关研究起到深化变量间逻辑关系认知的作用。因而,本文以家长为青少年子女购买补习课程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质性研究。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化访谈结合参与式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共选取13位为子女进行了影子教育的家长,并综合考虑其职业类型、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中间阶层与工薪阶层。然后,通过对工薪阶层与中间阶层的补习动机、预期效果、选择及参与环节进行描述与分析,析明补习产品对于家长的价值意义所在,对两个阶层家庭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教养方式与行动策略的阶层分化进行了阐释。虽然两个阶层家长在补习消费的动机上非常类同,都希望子女能通过补习在子代实现阶层跃迁,或至少不要掉落到更低的阶层。但工薪阶层家长更关注课外补习的短期预期效果,如短期的成绩提高等。并且工薪阶层家长在补习中参与更少,更强调与依赖于子女的自我管理意识。而中间阶层家长则更加关注课外补习的长远预期效果,如培养子女的眼界与气质,探索子女的兴趣与天赋所在等。同时中间阶层家长更偏好精耕细作的方式,在课外补习中往往全面参与其中,如旁听课外补习的课程,积极与补习老师沟通子女的学习进度等。中间阶层家长在补习参与中表现更多的对子女的关注。这两种教养方式在两个阶层中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在访谈资料中显示出,这两种教养方式与两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位置及其拥有的资源有着较强的关联,并且这两种教养方式又反过来强化了阶层的文化差异感,进而形成了文化区隔。这种文化区隔除了体现在购买课外补习服务之后的参与过程中,还体现在如何选择补习课程的实践中,如通过何种信息渠道获得补习课程种类,对不同补习课程种类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偏好等。本研究还进一步指出,文化区隔不仅仅是被这些行动所反映,更重要的是这些行动在表现出文化区隔的同时也在不断加深着文化区隔,从而使得阶层差异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