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郭立中教授近年来门诊运用扶阳添精法辨治内伤杂病的病案为研究对象,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分析导师运用扶阳添精法的临证范围,探讨总结其辨治规律和组方用药经验,丰富扶阳添精法的理论认识,为中医临床治疗内伤杂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收集郭立中教授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门诊运用扶阳添精法治疗的内伤杂病病案资料,按照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出510例1675诊次病案,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系统,通过预处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等步骤,分析其临床病症、舌脉、病机、处方用药及其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510例1675诊次病案中,女性患者368例,占72.2%,男性患者142例,占27.8%,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中各年龄段都有,频率超过10%的依次是40至49岁(30.0%)、30至39岁(23.5%)、50至59岁(17.7%)、60至69岁(10.4%)。临床表现142个症状中,频率超过20%的依次是身倦乏力(36.9%)、寐差(26.6%)、形寒怕冷(22.4%)、腰背酸痛(21.4%)。54种舌象中,频率超过10%的依次是舌质淡红(37.3%)、苔薄白(27.1%)、质淡(25.1%)、边有齿痕(17.8%)、苔白腻(14.5%)、体胖(13.1%)、质红(11.9%)。32种脉象中,频率超过5%的依次是细(46.5%)、弱/虚(36.3%)、紧(35.0%)、沉(31.8%)、滑(22.8%)、尺弱/尺虚(21.8%)、浮(8.3%)、弦(6.9%)、数(5.6%),其中虚性脉象出现频次高达2288次,明显高于实脉。213个西医疾病中,频率超过4%的依次是慢性肾功能不全(6.9%)、慢性肾炎(6.8%)、月经不调(6.7%)、2型糖尿病(4.0%);114个中医疾病中,频率超过4%的依次是肾劳(8.5%)、肾风(7.1%)、虚劳(4.8%)、消渴(4.3%)、痹症(4.3%),两者基本符合。139种病机中,频率超过9%的依次是阳虚精亏(70.2%)、气化无权(66.9%)、阳虚气弱(9.8%),前两位不相上下,频率均在60%以上,且两者同时出现的频率高达66.5%。99味药物中,频率为100%的是制附片、炙甘草,频率超过99%的依次是生黄芪、生白术、砂仁、淫羊藿、巴戟天、党参、菟丝子,而生姜、干姜、煨生姜、炮姜使用频率总共为102%。在内关联方面,临床症状中,寐差与身倦乏力、形寒怕冷与身倦乏力相关性最高;舌象中,苔薄白和质淡红相关性最高;脉象中,脉沉和脉细相关性最高;病机中,气化无权和阳虚精亏相关性最高。[结论]1.扶阳添精法主要适用于肾系病证,其中以中年女性为多。2.运用扶阳添精法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身倦乏力、寐差、形寒怕冷、腰背酸痛;舌淡红或淡暗,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虚细,尤以尺弱为多见。3.运用扶阳添精法的主要病机为阳虚精亏,气化无权。4.导师运用扶阳添精法的核心方药为:制附片、姜(生姜、干姜、煨生姜、炮姜)生黄芪、参(党参、生晒参、红参)、生白术、砂仁、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炙甘草。先天与后天并重,添精与化气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