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菌能广泛侵染多种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的叶、茎、花和果实,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灰霉病。常用药剂有苯胺基嘧啶类、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等。由于田间连续使用,灰霉病菌对上述几类杀菌剂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田间防效有所下降,有的甚至失去防治效果。因此,开发新的安全高效替代杀菌剂已势在必行。天然化合物丁香酚是丁香精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已有报道丁香酚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菌活性,但未见关于丁香酚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本文初步研究了离体条件下丁香酚抑制灰霉病菌的活性及其抑菌机制,旨在探索丁香酚是否具有开发成防治灰霉病的新农药的前景。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丁香酚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抑菌谱较广,其中对灰霉病菌的EC50值最低,为38.62μg·mL-1。(2)丁香酚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正效应,且不受pH值的影响;丁香酚抑制灰霉病菌产孢,对孢子萌发无影响,抑制菌核产生和萌发。(3)光镜和电镜下分别观察丁香酚处理后的菌丝形态,发现菌丝内部出现空泡,内部细胞结构受破坏,菌丝呈干瘪状。(4)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经碘化丙锭染色的菌丝和孢子,发现丁香酚短时间内即可破坏菌丝细胞膜,但对孢子细胞膜无影响;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丁香酚处理前后菌丝培养液中K+浓度和OD260值变化,结果显示处理后K+浓度和DD260值均升高,表明灰霉病菌菌丝膜选择透性改变,细胞内溶物外泄。(5)丁香酚处理后菌丝内部钙离子浓度在一定时期内逐渐上升,菌丝内过氧化氢浓度升高,产生过量的丙二醛(MDA)。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丁香酚对灰霉病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钙离子作为信号传导分子,引起菌丝体内过氧化氢含量升高,脂质过氧化,从而破坏细胞膜系统,最终导致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