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李清照词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对李清照词的翻译由来已久。本文运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对李清照词的英译进行分析。根据阐释翻译理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译者不同,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就不同,译文也就不同。阐释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包括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简要地说,“信赖”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译者相信文本是严肃的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和意义。“侵入”是指译者侵入文本,对文本加以理解和领会。“吸收”是指译者对文本的意思和形式进行吸收。“补偿”则是指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作出补偿,使失去的平衡得以恢复。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从理论的高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他对上述四个翻译步骤的实际操作过程等问题未能进行系统的阐述。这是他阐释翻译理论的美中不足。本文所提及的“偏见”原则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理解的偏见。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的文本产生偏见是一种普遍现象。译者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偏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视界融合”原则认为译者和文本都有自己的“视界”,在理解的过程中,这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形成“视界融合”,进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本文认为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与“偏见”和“视界融合”原则有紧密联系。在“信赖”阶段,译者运用自己的“偏见”对文本做出判断和选择。“视界融合”原则贯穿“侵入”、“吸收”和“补偿”阶段。在这些过程中,译者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视界”,译本也由此产生。本文指出“偏见”和“视界融合”原则可以丰富和完善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上述两个原则和四个步骤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李清照词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其词作的主题和语言特色,以不同的英译版本为例,着重分析“偏见”和“视界融合”原则以及翻译四步骤的具体运用。本文最后指出阐释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指出虽然不同的译者对原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进行阐释。要得出准确的译文,译者必须尽可能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原文本及文本作者,应尊重原文本及其作者,这就充分体现了“偏见”对翻译的重要性。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之前应当对文本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及文化背景,个人生平与成就,以及作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作仔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译者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理解,才能尽量避免误读或理解不当,才能译出更准确,更高质量的译文。对词这种诗歌形式的翻译是个复杂困难的过程。译者要翻译出成功优秀的作品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