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至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说,与此前十九世纪的任何一次经济萧条相比,这次萧条最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金融危机的特征。一方面、股票市场崩溃引致的银行业危机,其造成持续的货币紧缩并引起严重的失业;另一方面,政府针对萧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诸多尝试,已经在经济学家们的争论中先行一步得以实施。大萧条之后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机几乎都在重复这一模式。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讲,大萧条令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凯恩斯主义得以由此奠定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根基。在此后的几乎半个世纪里,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计量统计等领域占据了主流。而同时,也有如奥地利学派、等经济学思想不断地萌芽和发展并与之竞争。但是,很多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被边缘化的。新凯恩斯主义学者们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吸收这些曾被忽视思想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 因此,一直到当代,大萧条依然是检验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试金石”。正如伯南克所言:“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圣杯’……直到如今,大萧条那段历史依然可以带给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有益的认识”。 本文对大萧条问题的研究由此来自于两个视角: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在基本的文献梳理之后,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对大萧条的经济史、货币史的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则是分别总结代表性的经济学家们对于大萧条研究的不同观点的认识和整理。这其中涉及到凯恩斯学派、费雪的负债理论、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经济学等主流和相对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汇总。 作为一种文献式的学术研究,本文试图在展现历史片段的基础上展现经济学思想的争论,尽管很难提出结论性的认识,但依然争取通过这种思想史的展现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反思;另一个是强调理论发展的现实背景。 任何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经济学理论都不是孤立于历史所存在的。抽象出其理念往往会出现“断章取义”式的智慧。因此,结合经济史分析经济思想史这一方法是本文形成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