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超声以及MRI表现特征与其临床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应用影像组学、MRI及临床特征预测DCIS危险程度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及DCIS伴微浸润(DCIS-MI)129例患者(共132个病变)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系统性分析病变X线、超声及MRI特征。本研究根据临床危险程度将低核级与中核级DCIS归为低危组,高核级DCIS与DCIS-MI归为高危组。三种影像学诊断均以BI-RADS4B、4C、5类作为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特征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ITK-SNAP软件对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第一期和第五期上的病变进行手动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应用影像组学特征、MRI及临床特征、影像组学联合MRI及临床特征预测DCIS临床危险程度,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9例患者(132个病变),36.4%(48/132)为低危组,63.6%(84/132)为高危组。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5.8±8.7)岁及(49.5±9.9)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132个病变均行MRI检查,121个行乳腺X线检查,131个行超声检查。乳腺X线、超声及MRI检查均对高危组DCIS的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本组病例中59.5%(66/121)在乳腺X线检查中表现为钙化性病变。在钙化形态方面,高危组多表现为细小多形性、细线样或线样分枝状钙化(81.4%,35/43);低危组多表现为点状、粗糙不均质、无定形钙化(58.3%,14/23)。在钙化分布方面,高危组多呈线样或段样分布(48.8%,21/43),低危组多表现为成簇分布(69.6%,16/23)。钙化形态及钙化分布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检查上,表现为病变内部丰富血流信号者在高危组中约占76.7%(56/73),低危组中约占45.5%(1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MRI上,高危组病变范围比低危组更大(P<0.001)。MRI动态增强后高危组与低危组病变强化方式呈段性分布者分别约占22.7%(10/44)、51.8%(43/83);高危组病变与于DCE-MRI早期时相多呈不均匀强化(81.9%,68/83),低危组多为集簇状强化(40.9%,18/44);13.3%(11/83)高危组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呈Ⅰ型,86.7%(72/83)呈Ⅱ型及Ⅲ型,低危组中31.8%(14/44)呈I型,68.2%(30/44)呈Ⅱ型及Ⅲ型;以上MRI中病变范围、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特征以及TIC类型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DCE-MRI第一期和第五期图像上手动勾画的132个病变ROI中共提取1163个影像组学特征。本研究应用以下3种方法预测DCIS临床危险程度,其中应用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AUC分别为0.74,0.93,0.80,0.78;应用MRI及临床特征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AUC分别为0.87,0.81,0.86,0.80;将两种特征结合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AUC 分别为 0.74,0.98,0.84,0.83。结论:乳腺DCIS的X线、超声及MRI部分表现特征与其临床危险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相较于影像组学特征、MRI及临床特征来说,将二者结合来预测DCIS临床危险程度的能力更好,这有助于在术前区分高危组与低危组DCIS并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以避免对低危组DCIS过度治疗,并对预后较差的高危组DCIS尽早采取积极的临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