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以中美可口可乐广告为例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 Lakoff于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其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证明,隐喻越来越广泛地被当作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认知机制。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的唯一媒介。图像、声音、语言、文字、色彩等多种模态共存的话语形式日益增多。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人们发现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并不完全局限于静态的语言符号本身。图像、声音甚至气味等都可能是隐喻的表征方式。1996年,Forceville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率先在把隐喻的研究层面从语言层面拓展到视觉层面,提出了图片隐喻(pictorial metaphor)和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2009年,论文合集《多模态隐喻》的出版,标志着概念隐喻理念进入了新的领域,即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阶段。  多模态隐喻广泛存在于平面广告、电影、动漫、宣传海报等形式中。该文以中外可口可乐的视频广告为研究对象,对比中美可口可乐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回答三个问题:  1.从多模态的角度,隐喻在广告中是如何呈现的?  2.多模态隐喻在广告中有什么特征?  3.中美广告有何异同之处,并且造成中美广告选择不同的模态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可口可乐广告中不同模态的相互作用,广告的呈现方式分为文字呈现、图像呈现及多模态呈现。现代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广告中隐喻的多模态日渐盛行,隐喻的呈现方式更倾向于多模态。从选取的可口可乐广告中,可以看出多模态隐喻具有动态性、生动性、叙事性等特征,与纯语言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或是借助图像的编排、明暗的呼应赋予隐喻以生命力,或是利用音符的跳跃、音调的对比为隐喻带来活力。中美广告有着类似之处,比如都大量使用了多模态隐喻;使用的模态种类都以图片、文字和声音为主,有着类似的身体体验。但从模态的选择上看,中国电视广告多使用文字,声音,言语等模态,而美国电视广告多使用图片,非言语等模态;在主题的选择上,美国更多关注个人,而中国更多关注群体。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美国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研究指出,多模态隐喻可以更好的表达观点,吸引注意。对广告商来说,将文化同图像、文字、声音等模态相结合,以最佳的方式在广告中呈现隐喻,才能最好的达到其诉求。
其他文献
一、侧重图像社会历史学的阐释1.作品的图像学描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异常著名的一幅绘画名作,对其作重点研究的学者极多,形成一股研究热潮,几成一门“清明上
最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外语教学要培养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创新能力、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职业基础等各方面
期刊
民国时期的连环画创作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传统连环画、连环漫画和木刻连环画三种。艺术家们利用图画叙述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作品,
期刊
僵化现象是二语习得中常见现象,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在学英语到高级阶段语言能力就会停滞不前,出现僵化现象。而被动语态作为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点,对中国学习者而言也是难点
期刊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女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1899年,《觉醒》出版后,遭到了广泛的非议,因文中涉及女性自我意识及性意识觉醒等在当时传统价值观中很敏感的话题
雷普索尔YPF公司己计划使西班牙塔拉戈纳的环氧丙烷装置能力到 2 0 0 5年扩增 60kt/a ,扩建将使该装置能力提高到 2 80kt/a。扩能的大部分将用于扩大该公司聚醚多元醇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