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唐代诗歌意境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禅交涉是诗学发展与诗歌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对于唐宋诗歌来说,很多人都指出了不懂禅就不能全面彻底理解唐宋诗歌。基于禅与诗有内在相似相通这一点,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禅与诗歌的关系,对二者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泛化和深入化:从宗教学、比较文学、文学等多个视角来研究禅宗与诗歌的语言形式、句式句法、审美境界、诗学理论等关系。限于时间有限,为学浅薄,不能从诸多方面都做一一研究,故本论文只从禅宗与诗歌意境方面分析,以审美视角切入,这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透视唐代诗歌的审美内在特质。   全文由引论与三大部分组成。引论:总叙诗禅交涉的大致概况及禅宗与诗歌意境研究现状综述。第一部分:概述禅宗的中国化特色。这是禅宗进入士大夫们视野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概述禅宗的审美化特色。这是打通宗教与文学界限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全面阐释禅宗与唐代诗歌意境的审美贡献。这一大部分又分两小部分,一部分论述禅宗对诗歌意境认识生成的影响:一部分论述禅宗对诗歌意境完善之审美贡献。   本论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挖掘诗与禅的“事实联系”(具体诗歌为例)来阐释“禅是诗家切玉刀”——禅宗对诗歌意境的审美贡献——的审美内涵特色。运用多视角透视:微观的诗特质讨论,宏观的美学概括,横向的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纵向的诗风禅风的演变轨迹等。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一是从审美角度来谈禅对诗的影响,这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二是以唐代为研究断代中心,这样的“事实联系”依据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也可在有限的篇幅内阐述得更清楚透彻些。希望这一论题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对其再做出突破性、深入性的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掀起了一场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会汉语看作他们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中国在世界各地成立的400多所孔子学院也促进了对外汉语事业
鲁迅处在一个民族、国家与个人生死转折的大时代,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期的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由西方输入的现代的进步、科学观念使鲁迅对民族未来充满希望,但
论文以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为基础,试图从文学虚构的诗学价值入手,讨论文学理论最基本的原理问题。以接受理论著称的伊瑟尔转向“文学人类学”,试图回答人类为什么需要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