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鸡足山寺院经济中供给方式的变迁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鸡足山寺院供给方式的历史演变为个案。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寺院供给方式的构成、来源、动力等内容,可以看到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佛教的兴衰也蕴含在这种变化之中。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宗教信仰的存在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对个体与社会而言,宗教作为文化之一部分进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本质上就是世俗的。 全文分四章。首先,在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考察了社会存在中的宗教与经济。社会存在中的人是一种兼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重性存在,它决定了人类对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于是人类有了诉诸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人类叩问宇宙和生命意义的精神追求,而作为宗教传播的专门化与组织化的载体的出现,由于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耗性的存在,必然要分享作为国民收入的社会财富,因而,寺院供给方式的问题便凸显出来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然而,人们在注意到宗教对社会及个人的作用与影响的同时,在关注到宗教传播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忽略了宗教对社会的分类不过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区隔,将神圣与世俗看成是判然对立的事实,将宗教演变进而寺院经济供给方式的演变看成是“逐步世俗化”的过程,从而遮蔽了对宗教本质乃至人的存在本质的进一步理解。这为我们透过寺院供给理解宗教的本质留下了空间。 其次,第二章主要考察了鸡足山寺院群的历史形成。处于多元文化交织中的鸡足山在佛教界被誉为与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齐名的佛教圣地,这为我们考察寺院供给方式的变迁提供了典型性的依据。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鸡足山获得“迦叶道场”的宗教价值内涵呈现出了文化建构的事实,在历史上表现出了“真实的存在”。这一名分的获得使得鸡足山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宏大的寺院规模,在各种权力网络中显现出自身的兴衰演变。 接着,在第三章考察了鸡足山寺院供给方式的阶段性特征。鸡足山寺院供给方式的演变,呈现出三个有明显区别的时段:其一、1949年代以前。主要指鸡足山从开山以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时期。表现为对土地依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意义上的供给方式;其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在国家化进程中,寺院失去了对土地地租的依赖,成为传统供给方式向现代供给方式转变的基点;其三、80年代到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旅游以一种组织化方式介入近来,寺院供给方式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供给方式的多元化格局。第一个阶段,可以认为是依赖于地租的传统的供给方式,而后两个阶段的寺院供给相对来说则面临更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供给方式。 对鸡足山寺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上所具有的具体构成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社会对寺院的供养是一直贯穿在鸡足山寺院供给的过程之中,从总体上说,在历史上,来自国家层面、地方政权、僧伽、民间等多重力量的参与下,形成了鸡足山寺院供给多渠道、多层次的格局,表明鸡足山寺院供给方式的变迁,并非是囿于“神圣”环境下的封闭行为,也不是简单的“世俗化”倾向,而是反映了当下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等结构以及佛教自身兴衰的变迁。 最后,透过鸡足山寺院供给方式的阶段性特征,在第四章,我们可以看到寺院供给变迁的社会关联性,随着旅游以一种组织化的方式的介入,鸡足山在当下具有了宗教与旅游价值内涵的双重身份,反映出了社会多元推动力参与的局面,呈现出了现实中多元利益博弈的格局并显现出了社会意义的展现。进而可以看到,神圣与世俗不是判然对立的,它们呈现出来的不过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区隔:你是你,我是我,你与我各有所属互不相同。正是这种区隔使得人们面对的同一个物理世界的空间与时间不再具有浑然一体的同性质,而是充满了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具有深刻差别的异质性的意义,并有了神圣与世俗的标识,从而打上人类自身的烙印。所谓“宗教世俗化”的提法更多表现为一种西方中心话语在宗教领域的延伸,它遮蔽了我们对宗教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具有“宗教情结”的宗教人,那么,宗教进而文化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人的现实生活就表现为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要。而作为人类应对生存困境的手段的宗教来说,关乎的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解答,它的神圣性是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上,并通过世俗的手段来表现它的神圣性与超越性,但最终服务的对象正是世俗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信仰的存在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对个体与社会而言,宗教作为文化之一部分进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本质上就是世俗的。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转印技术有一定的成熟性,但还不完善。当今热转印技术中无论是热升华还是彩色热转印,都要运用不同的转印墨水,通过打印或者丝印的形式转移到不同的纸基上。笔者想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制出以打印机为介质,使用同一种油墨(墨水)转印到同一种转印纸上,从而转印到化学纤维和自然纤维的纺织材料上的通融性油墨(墨水)。  关键词:转印技术;转印墨水;纸基;通融性油墨  一、通融性转印油墨在纺织面料上运用的优势  
大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作为古代的“五谷”、“九谷”之一,曾经是我国古代人民重要的食品之一,也是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衣着用料,并且用来充当各地方向中央王朝纳税的主要物
城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城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文化变迁的发生。这在西南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少数民族地区那些游离于国家行政体制之外的、不在编的、不脱产的特殊群体——边缘化的村干部,在中国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下村民自治的进程中,展演着其独特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斗南花卉市场的田野调查,将市场中的交易模式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微观研究对象,对种植者和购买者为什么选择传统市场作为自己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的原因,从文化人类学的角
本文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建立“心天地”心理工作站为例,从工作站理念与思路、人员组成、开展活动内容和活动开展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做好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心理
  论文分三个部分呈现了平村撒尼人的族群认同变迁历程,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村民自治背景下撒尼人的族群再建构实践。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识别为界,论文首先阐述了平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随之而来是社会背景的变迁,族群认同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为,族群认同的过程始终是在时代性的场景中进行的。今日的族群认同,涉及到
摘要:本文对高脚杯进行造型与用户感性意象的映射技术研究,基于设计信息学、认知心理学、感性工学、产品可用性等理论基础,结合信息检索等信息技术,借鉴现有关于感性意象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产品造型设计方法,提出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建立用户感性意象样本库与四个产品对应的造型特征样本库,构建产品造型与用户感性意象之间的映射模型。  关键词:映射技术;造型设计;感性意象  引言  产品感性意象是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