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对胃癌增殖的影响及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探讨其机制。 方法:(1)用胃癌BGC-823细胞与幽门螺杆菌L型分别以1:20、1:100、1:500共培养,在不同时段进行以下实验。①应用倒置光显微镜观察胃癌BGC-823细胞形态学变化;②应用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率;③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④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胃癌BGC-823细胞的癌基因(skp2)、抑癌基因(p53)的表达和核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情况;⑤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BGC-823细胞的癌基因(skp2)的表达情况。(2)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腺化生、胃不典型增生、胃腺癌各40例,以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作为对照。①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Hp-L型的感染情况;②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组织的癌基因(skp2)的表达,以及核增殖指数(Ki-67)和 p53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Hp-L型阳性的病变各组与对照组的关系,以及病变各组的Hp-L型阳性与skp2、Ki-67和p53表达阳性的相关性,分析其意义,进一步探讨Hp-L型感染对胃癌增殖影响及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见正常情况下胃癌BGC-823细胞生长较好,表现为不规则多边形,贴壁生长,可融合成集落。将Hp-L型加入细胞后,细胞分裂增多,增殖旺盛,瘤巨细胞增多,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现象,且随着Hp-L型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上述表现越明显,存在细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依赖性。②MTT法测定细胞生长增殖率的生长曲线显示,Hp-L型对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增殖有促进作用,在24h增殖最显著,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细菌浓度的增大,其促进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FCM检测可见,Hp-L型影响胃癌BGC-823细胞周期的分布,使G0/G1期比例降低,S期比例升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细胞爬片的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随着细胞/细菌比例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胃癌BGC-823细胞Skp2的mRNA和蛋白表达和Ki-67、p5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腺化生、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的Hp-L型阳性率分别为22.50%、40.00%、65.00%和55.00%,除胃癌组外其它病变组Hp-L型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病变各组与对照组的阳性率(15.00%)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革兰染色切片发现,Hp和L型在病变组织中可聚集成堆,亦可散在分布。癌巢的坏死处几乎无L型,正常组织内较少见。在L型阳性的切片上均可见到其粘附于病变组织细胞表面的现象。Hp为革兰染色阴性,呈红色,L型大部分为革兰染色阴性呈红色,少数为革兰染色阳性。Hp的细菌形态呈螺旋形、“S”形或海鸥形;L型的细菌形态呈多形性:有圆球体、原生小体、巨形体、杆状体和丝状体等,但多数为圆球体。⑥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腺化生、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的Hp-L型阳性组的Skp2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病变各组的Hp-L型阳性与Skp2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呈正相关(r=0.90, r=0.90,均为 P<0.05)。上述病变各组Hp-L型阳性组的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变各组的Hp-L型阳性与Ki-67蛋白表达阳性也呈正相关(r=0.87, P<0.05)。⑦p53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表达,但上述病变各组Hp-L型阳性组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变各组的Hp-L型阳性与p53蛋白表达阳性也呈正相关(r=0.90, P<0.05)。 结论: 1.Hp-L型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和增殖,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2.Hp-L型改变胃癌细胞BGC-823的细胞周期分布,使进入S期的细胞增多,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也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3. Hp-L型感染可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与胃癌的发生相关。 4. Hp-L型感染促进胃癌细胞生长和增殖机制可能涉及上调Skp2、Ki-67和p53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