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是《王献唐遗书》的一种,作者王献唐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事业,长于版本目录、金石、文字、音韵、货币学,集考古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金石文字学家于一身,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藏书家、图书馆学家。目前学界对王献唐的研究多为综述性研究,大多从宏观出发整体讨论其在各学科领域的成果,对其专著的研究较少。《火烛》汇集考证了有关“火烛”的古文字及孳乳引申字共计四十五字:(?)、者、叜、(?)、(?)、尌、埶、勢、熱、(?)、出、奈、祟、(?)、主、住、宗、宋、商、至、晋、孴、(?)、孨、皇、之、先、往、燊、辥、?、(?)、史、事、吏、寺、(?)、熒、(?)、飼、祠、載、奭、衋。对《火烛》的文字考证进行研究,并阐释其中的古代文化内涵,可以揭示王献唐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与研究贡献。王献唐在《火烛》篇中广泛使用多种方法考证古文字,力求考证之全面准确。一是因袭比较法,涉及到的字体有甲骨文、铜器铭文、《说文》字体以及石鼓文、鉨文、陶文等其他字体,如将“出”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和石经文字形进行比较;二是偏旁分析法,如分析“(?)”字偏旁(?)和(?)来考释“(?)”字;三是辞例推勘法,如引《礼记》《楚辞》等考释“烛”字;四是据礼俗制度释字,如根据古代祭祀制度考释“主”“示”。《火烛》的学术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治学严谨,形音义俱求证,如考证“?”字形、音、义后得出与“之”同字异体的结论;二是注重形音义的古今递变,如考证“之”字形变过程、“出”音由幽候部转脂部、“叜”本义为搜;三是博采广证,成一家之言,如认为“史”“事”“吏”为手执烛形。《火烛》继承了照邑学者博学通识的治学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又擅于贯通文字演进,阐发通则,将传统学术推进到更高的层次。《火烛》在考证古文字的同时,呈现出较多的古文化信息,具体体现在古代生活习俗(凡邦之事门庭设大烛、火光作为路灯表识、古人顶器于人首)、古代祭祀文化和古代社会制度(尊卑等级制度、政火之制、商宋得名)三方面,如古时有“大烛”“小烛”之分,每逢朝觐祭享大典等大事时,都有在门庭设大烛的习俗;古无路灯,点燃火把将其火光作为夜间行路的表识;古时点燃火把祭祀神明;设专门政火的官员来延续火源等。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火烛》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王献唐科学缜密的古文字研究方法和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治学基础,在《火烛》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学术价值是巨大且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