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发展,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已经被广泛应用。马克俭院士课题组提出了装配整体式空间钢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新体系,该结构体系能有效的克服常规筒体结构的一些不足。针对装配整体式空间钢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尚未应用于高烈度地区的现状,本文分析新结构体系的力学特性及抗震性能,为新体系在高烈度地震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层建筑与高层混合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力学特点,引出本课题研究重点。接着介绍新体系的基本组成,包括协同式钢空腹夹层板楼盖基本构成及计算方法、钢网格墙架基本构成,推导了钢网格墙架剪切及弯曲变形公式。以云南昆明高烈度地区一拟建的28层建筑写字楼为例,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盒式筒中筒结构与常规框架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振型反应谱计算结果,并对盒式筒中筒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该结构体系的构件屈服顺序,明确了该结构体系的力学特点,说明该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通过简化数值模型采用剪力滞后量化指标分析了角柱设置、楼板厚度、窗裙梁的刚度、网格式框架刚度等因素对剪力滞后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盒式筒中筒结构在高烈度地区的基本力学特征,包括结构自振周期、剪力分配规律、剪力滞后效应、倾覆弯矩分配特征、结构位移响应、结构屈服情况及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盒式筒中筒结构在基本力学性能方面均要优于其他两种结构,耗能能力更强,抗侧刚度更大且具有更好的整体协同工作能力,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对盒式筒中筒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结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基底剪力时程曲线、楼层位移角等。分析结果表明,弹塑性分析结果与弹性分析结果相比,结构的地震反应更小且存在位移滞后现象,表明盒式筒中筒结构能够很好的实现“基于性能的结构设计”理念。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对盒式筒中筒结构体系做了前景展望,对以后的研究重点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