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明蜘蛛食性与控虫效率分析方法,本文以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为捕食者;以致害率高、数量多、对农田危害大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管长麦蚜(Sitobion avenae)、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等目标害虫为猎物。以长沙和洞口两地实验稻田为生境,所观察的蜘蛛及其目标害虫季节消长为宏观生物学特征依据;并通过人工饲养,设计了三因素(温度、光照颜色、光照强度)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探讨了蜘蛛成功捕食率最高的最佳环境因素组合;以捕食后的蜘蛛消化道内残留目标害虫的核酸为模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取食不同数量目标害虫的拟环纹豹蛛进行分子水平上的检测与分析,获得了如下结果:1、在田间自然生态系统中,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是稻田的优势种;其猎食广、专捕活虫、食量大、田间滞留时间长;与目标害虫稻飞虱等的生态分布季节消长相关性强(r长沙数=0.6407,r洞口县数=0.62720);2、拟环纹豹蛛捕食猎物过程中受到田间微环境下的光质(光照颜色)、光强(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显著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证明温度对拟环纹豹蛛的捕食效率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光照颜色、光照强度。经过上述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进一步统计分析,获得拟环纹豹蛛捕食猎物成功率最高的环境因素最佳组合为:环境温度为26℃,光照强度为15Lx,环境颜色为绿色;3、建立了从自然状态下,蜘蛛消化道内的猎物残留中DNA片段定性检测判断猎物种类的方法。并且应用该方法不仅在取食单种不同量目标猎物的拟环纹豹蛛的消化道残留物中均可检测到目标猎物的DNA片断,在未取食目标猎物的拟环纹豹蛛中却未能检测到该片断的存在。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取食不同数量目标褐飞虱成虫的拟环纹豹蛛进行定量,结果发现一般条件下(饥饿3d,25℃),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量为3-4头。实验表明在25℃-30℃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量最大,高于或低于该温度区间捕食量均会降低;拟环纹豹蛛的饥饿时间与其捕食量只在5d-20d之间成正比关系。以上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将有利于了解生物种群进化过程中,蜘蛛与其猎物昆虫之间的演化关系,可丰富蜘蛛学内涵;在生产实际中可为农林蜘蛛制定新型保护利用策略与措施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