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哲学范畴里,命运是所有哲学家一致关注的命题。在文学的领域里,涉及命运讨论的作品,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有鉴于命运题材在文学史上的不可或缺,命运的探讨因此突显了它的重要性。对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中的命运观,一向只有零星而缺乏系统性的探讨。因此,本文希望能整理出这方面的思想。 由于背景、教育、思想和经历的迥异,每个人都各自形成本身一套的命运观。作家作为观察力敏锐、生活体验深切及思想深邃的群体,对于命运思索的敏感度和深度无疑是比常人更深刻的。他们的命运观足以反映同时代人的命运观。本文讨论的文本对象将设定为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及其他海外华文文学)的小说。本文的目的是从中分析出各种不同的命运观,并说明各种命运观对人们的影响。 本文采取阅读文本分析法,埋首于小说中,条分缕析其中蕴涵的命运观,再将不同的作品加以归纳和比较。由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数量庞大,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本文仅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本文分别考察了史铁生、陈忠实和余华的作品中流露的命运思想;另外,本文也从不同的命运观着眼,将不同作家的作品加以分类并归纳。其中计有:受本能支配的命运、受性格支配的命运、受遗传支配的命运、受政治环境支配的命运和荒谬的命运。 本文认为中国八、九十年代小说中对命运的讨论是从多角度切入的。对于命运的看法,也不再局限于如古典小说般把命运归于上天或三世因果。现在的作家更倾向于以理性思维方式,从人生体验和科学的角度去多方面探讨命运的课题。 从史铁生的小说中,总结出他注重过程的宿命观。史铁生的这套思想是从他哲学玄思上推论而得出的。为了使他的泛宿命观不至于流于颓废,史铁生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思想。由是虚无的命运被赋予意义,成了人们生存的动力。 陈忠实的命运观倾向于中国传统的天命观。虽然他的小说中的命运观有矛盾之处,但其中的主流思想仍然是服膺于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陈忠实想通过他的作品中的命运观达致道德重建的目的。 从余华早期的作品中,分析出他对命运的定论是:残酷、不可抵御和无法解释的。死亡,在他而言是人类难以逾越的宿命。 从各种影响命运的因素来看,无论是受社会方面、生理方面或命运神秘的影响,大致上作家们都认为命运是难以抗拒的。对于人们的处境作者是寄以同情的。作者们笔下的人物大多最后都对命运妥协和屈服。因此并没产生像西绪弗斯般的悲剧英雄人物。 最后,本文认为,虽然现代作家对命运有越来越多的解释,对命运的看法趋向多元化,但是命运的面纱还是未被揭开。人们对命运还是无法真正的掌握。不过人们在认同命运的操纵的同时,应该试着自主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