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为了响应这一指导意见,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的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本文收集了我国东北地区的10类57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建设年代,自然属性,边界范围或地理坐标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数据对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1956~2016年这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社会、经济、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类型之间存在范围交叉重叠的现象,其中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范围重叠最多。按照自然属性给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草甸和地质遗迹6类,其中,东北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地。(2)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东南密,西北疏。辽东半岛-环渤海区域,长白山区域,张广才岭区域,大黑山和小兴安岭区域是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高密度区域。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倾向于分布在临近河流,交通通达性高的区域。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无关。(3)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分布区域有8处,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呼玛河-黑河鄂伦春山地,分水岗-完达山,松嫩平原,张广才岭,长白山脉和龙岗山-千山。适宜建立国家公园的区域外,共有吉林龙湾国家自然保护区,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靖宇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靖宇火山地质矿泉群地质公园等3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适宜进行优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