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1年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映起,中国动画结合传统文化,成功打造过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作品。在这些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作品中,充满东方韵味的妖怪形象作为点睛之笔,画出了中国动画不一样的色彩。中国妖怪形象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神秘特质的一部分,在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特色建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被视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张重要名片。而今天中国动画存在的诸多问题,几乎都与传统文化的开掘、转化和更新有关。对妖怪形象的形塑问题进行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总结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经验,分析其中的创作得失,为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可选的路径。本文第一章主要通过梳理历史文献,探索了1926年中国动画电影中妖怪形象的初现,直至1965年“文革”前中国动画电影的时代背景,总结了这一时期妖怪形象的基础建构与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从1926年到1965年间,我国动画电影主要由万氏兄弟来挑大梁,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都有“万氏”标签,制作技术、理念一脉相承。第二章主要分析1977年“文革”结束后到1989年这12年内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妖怪形象。这一时期的妖怪形象被赋予了思想启蒙、民族团结等特殊功能,“教育妖”和“民族妖”成为常见的两类妖怪形象。这一时期电影院还未普及,动画电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有计划的在中小学校园、乡村免费播放,形象塑造的商业性较弱。第三章梳理了从1990年国外数字技术进入我国到2000年这10年间我国动画遭遇的外忧内患。中国动画电影被迫开始转型,妖怪形象也随之被“数字”化。在数字化时代之下,随着大众审美的转变和中外合拍机制的形成,动画电影的商业性开始突显出来,“合家欢型妖怪”越来越多,妖怪形象也开始变得更加娱乐化,传统的教育功能也“理所当然”的被渐渐弱化。对中国动画电影中妖怪形象的梳理和研究表明,妖怪形象在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中国动画仍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去粗取精,才能再次走上辉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