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傣族泼水节在建国前后从名称到内容的流变来透析同一仪式中对在场的各方力量而言,时空观有何不同并如何发生改变。全文共八个部分。引论部分笔者提出本文准备讨论的问题:传统习俗和传统的发明间的关系;仪式流变呈现的文本性和时空变化。第一章中,笔者分析了民族国家建立前泼水节对于当地人的意义,以期与之后的节日仪式形成对比观照。第二章的描述分析对象是1956年在德宏芒市举行的、中缅两国总理参加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通过交待当时新中国政府面临的内政外交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国家建构的主动性之外还存在被动性的一面。尤其是,中缅两国不得不正视、解决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边界问题。中缅边界勘定的过程也是传统王朝统治时期的时空体系向民族国家时空观转变的过程,边界两边的边民成为这种转变的直接承受者。第三章叙述的是1961年在中国西双版纳举行的泼水节活动。此次活动的背景是中缅边界协定的签订、生效。与之前不同,这次活动选在面向东南亚的西双版纳州举行,以期达到良好的政治宣传作用。在仪式活动中,“胞波(缅语原意‘同胞兄弟’)”语义具有了政治性,逐渐演变成为中缅边界的政治性隐喻。这次两国国家总理参加的活动选取在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时间举办,与中国政府完成了傣族识别活动、在当地建立自治州等政治举措有关。同时,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和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过程有赖于将自身的符号投射到当地传统习俗的背后的时空观以被当地人接受。这也是为何现代民族国家如此倚重传统的发明来建立有效的社会统治。至此,笔者通过分析回答了引论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第四章以泼水节中断为题眼,讲述文革中国家加大同质化的力度,施加单向度意义,置民间意义于不顾。此种情状下,当地傣民以各种形式抗拒,从而说明同质化当应为双向的。第五章的分析建立在笔者三次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该章也是本文立论之处。改革开放后泼水节得以恢复。笔者发现,泼水节期间,市、乡、村三级分别错开时间欢庆泼水节,其中部分大等喊村民三次泼水节都参加了。在分析中,笔者提出,不同主体赋予同一仪式不同的意义,表现了仪式的文本性。由于旅游开发,仪式被添加了新的时空感,多重时空体系交织。对村民而言,随面向群体的不同,仪式的时空体系呈现变化,裂变的基点在于与当地生计密切相关的意义原点。第六章描述的是全球化背景下,旅游开发促使地区间相互争夺国家象征资源。与西双版纳相比处于劣势的瑞丽大力打造“中缅胞波狂欢节”,“胞波”被商业利用至极。从而彰显了全球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力量间的张力。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长时段跨度中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对仪式变化的描述和分析,透视了民族国家如何借助发明的传统界化傣族、座实边界和时空,并赋予仪式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仪式中的时空体系发生了改变,由是彰显了仪式的文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