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后,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在稳步推进。要顺利推进湖南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需要对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程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比较准确地找到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为此,我们首先简要探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概念、特征、意义和目标,分析了湖南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两条腿走路的必然性、必要性,指出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需要借助众多的指标才能评价,在科学性、操作性、系统性和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下,构建了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活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描述性指标体系,并精简提炼出评价性指标体系。介绍了给本文的指标赋权的两种方法(网络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指出用来衡量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是城乡协调度。在查阅统计年鉴资料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层次法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与各市、州的指标数据线性加权的结果就是该市、州2008年的城乡协调度绝对水平评价值。结果表明,湖南2008年14个市、州的城乡协调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局面,东部地区的协调度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度。各个市、州协调度的高低为我们判断该市、州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提供了直接的、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了验证网络层次分析法分析结果的相对科学性,我们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南14个市、州2008年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情况。该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支持了网络分析法的实证分析结论。不仅如此,我们进一步对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因子综合得分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同样支持网络分析法的结论。上述分析只是横向层面的分析,要全面认识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情况,需要做纵向分析。从数据的获取性要求下,我们只选择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城乡二元劳动生产率之比、城乡居民居住面积之比、支农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共五个指标,以期最大程度地代表原来的评价性指标体系。指标选定后,我们首先分析了每个指标的历史演化趋势,作出了相应的演化趋势图,并做了简要的结果分析。许多指标的演化结果都表明,湖南的城乡差异总体趋势是不断扩大的,尽管在少数年份某些指标的演化朝城乡差异不断缩小的方向演化。显然,这种多指标纵向分析不能使我们形成一个对湖南城乡差异演化的总体认识。据此,我们继续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1978-2008年的城乡协调发展情况作了单指标纵向分析。该实证结果表明,无论从相对还是从绝对综合得分来看,湖南1978-2008年的城乡协调发展都不容乐观,湖南尚处于二元结构阶段。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显然不利于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破除二元结构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艰难任务。据此,必须认清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韩国新村运动是破除二元结构的成功例子,经验值得借鉴;拉美过度城市化是失败的佐证,教训应该谨记。基于正反两方面的考虑,我们探讨了韩国新村运动和拉美过度城市化的过程,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思考了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湖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要求我们既要认清现实,又要借鉴经验。应建立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城乡公共产品均衡配置机制、城市群形成培育机制以及城乡户籍制度一元化推动机制,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活状态、生态环境等多角度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发扬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