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真菌感染及其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医学上的一大挑战。近几十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或滥用,新的耐药机制不断出现并在全球传播,不仅威胁着我们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也会影响重大手术和癌症化疗的成功率,导致长期患病、残疾甚至死亡。中医的“辨证施治”观点与复方配伍理论,为抗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广泛,其中不乏具有抗菌作用的植物,是中药复方的重要原料来源之一。中药复方治疗细菌/真菌性感染时强调整体性,具有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本论文结合中药材药效测定筛选结果与中药配伍理论开发出抗菌中药复方MZ1711B,而后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其药效及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对83种中药材的醇提物进行抗白念珠菌药效测定,大黄、铁皮石斛等药材表现出强抑菌效果,结合药效测定结果与中药配伍理论开发出抗白念珠菌中药复方并命名为MZ1711B。随后以白念珠菌标准株为研究对象,评价MZ1711B的抑菌性能,结果发现其在2min时即可完全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而倍比稀释法测定MZ1711B对白念珠菌标准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FC)的结果分别为10%和12.5%,表现出强的抑制作用;此外,药物处理后的菌液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电导率的升高,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凹陷、破损的细胞形态都表明MZ1711B可能通过破坏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壁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随后,我们以11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MZ1711B对10株敏感型临床白念珠菌的MIC和MFC分别在5%-10%和7.5%-12.5%之间,抑制作用优于白念珠菌标准株;对耐药型白念珠菌的MIC和MFC分别为10%和12.5%,抑制作用与标准株相同,表明MZ1711B作用于耐药型菌株时可能并不受其本身的耐药性影响。进一步地,我们以临床分离耐5-氟胞嘧啶白念珠菌为研究对象,探讨MZ1711B对耐药白念珠菌的抑菌机理: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处理后的菌体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菌丝诱导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与5-氟胞嘧啶组菌体细胞呈菌丝态,而5%浓度MZ1711B处理过后菌体细胞则呈明显的酵母态,表明5%浓度的MZ1711B可有效抑制菌株向菌丝态的转化,进而降低其毒力及耐药性;在磷脂酶沉淀圈实验中,MZ1711B处理后白念珠菌磷脂酶活力呈阴性,揭示其可极大程度地降低此耐药株的毒性。最后,为探索MZ1711B的广谱抗菌效果,我们以6株临床分离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发现MZ1711B对2株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0%和12.5%、对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5%和7.5%、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和MBC则分别是5%和7.5%,表现出高效的广谱抗菌作用。本论文还探究了MZ1711B的体内毒性和对皮肤感染的作用。在小鼠口服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灌胃7d内未出现死亡,且观察期间小鼠生活饮食、行为活动无异常;给药低、高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除脾脏指数外,其余指标如肝脏、体重、血液等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中药复方MZ1711B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呈现明显毒性,初步判断该药相对安全。在皮肤感染实验中,我们构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皮肤脓肿模型,结果发现MZ1711B可显著促进脓肿处的愈合和恢复;HE染色结果也表明MZ1711B能显著改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皮肤造成的损伤;免疫组化分析表明MZ1711B能显著下调炎症因子TNF-α与IL-6的表达,这与ELISA检测结果相一致。综上,我们通过对83种中药材的筛选,确定了中药抗菌复方并命名为MZ1711B;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索了该复方对包括白念珠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的抗菌活性及初步作用机制。本研究为中药抗菌新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前期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