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这一固有缺陷愈发显现出来,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正确决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是会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协调的发展,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将无法回避。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的反复阶段,这次使用同1998年相比,范围有所扩大。那么此次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启用,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又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运用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并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结合案例展开分析,最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本文认为,尽管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还存在很多困难,但随着政府指导和监管力度的加大,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提高,资产评估技术的不断发展,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将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应用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