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李渔的研究成果可谓蔚为大观,总体来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李渔的戏曲作品、戏曲理论、小说以及李渔的生活美学观、思想品行等方面。而关于李渔的文化人格,研究者们更侧重于其反传统的一面,或者说过于夸大他的商人气质和叛逆思想,却忽视了真实存在于他人格中的传统烙印和文人气质。再者,李渔诗歌作品的文学成就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而诗歌不仅是表现李渔各个时段思想行为最有力的佐证之一,而且李渔的诗歌本身就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传统的烙印”与“现实的追求”两方面入手分析存在于李渔思想行为中的矛盾性。一方面论证出在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李渔表现为有着传统文人色彩的正统节义观、对高洁雅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科举之路的欣羡和追求。着重体现李渔浓郁的文人气质,还原他“文化遗民”的身份;另一方面,我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剖析李渔选择商业化治生道路的原因、心理基础以及他作为一个出生于商人家庭但从小接受传统文人教育的知识分子对“求利”、“谋生”的看法以及其坚守的谋生原则。并得出李渔“双重文化人格”这一论点。
而李渔的诗歌作品无论是情感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深受其双重文化人格影响,反之其诗歌也是真实表现李渔人生思想的有力论据,而就其诗歌思想内容来看,亦有呈矛盾性的双重特质,分别体现于家国观念、处世观念及交友观、女性观等方面,并也由此形成了独属李渔的个人诗风。李渔诗歌虽有糟粕,但仍不乏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不仅有意境优美、文辞细腻之作,还有很多立意新巧、眼光独到,能以全新而巧妙的角度诠释旧有诗歌题材、开拓创新的作品。
李渔的诗学理念一般被认为与其戏曲创作理念共通,但实则李渔心中“诗歌”相较其他文体仍有较高地位,且其诗学观受多家前辈诗人影响,亦有模拟前贤、遵从雅正的特色;结合李渔自身的真实生活、创作经历,以可提炼出专属李渔的独特诗歌理念。而李渔的诗学观本身及与其诗歌创作之间存在很多矛盾,这与其复杂的文化人格的影响难以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