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收集的采煤机摇臂无线传感器节点自供电技术研究

来源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量来源,采煤机是煤炭开采工作面的重要设备,其稳定性是安全高效开采的中心环节。摇臂传感器对采煤机工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传统采煤机摇臂传感器大多采用有线供电或者电池供电的方式,在煤矿井下恶劣的工况环境中,可靠性不高,难以为采煤机传感器提供可靠电能,针对采煤机摇臂传感器供电方式可靠性较低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收集技术的采煤机摇臂无线传感器供电方式。本文首先对采煤机摇臂可收集的振动能量和热能进行分析,验证了这两种环境能量可作为能量收集技术中的可靠环境能量来源。其次对振动能与热能收集方式特点进行分析,针对煤矿工作面环境特点采用了压电式振动能量收集方式与温差发电方式,并建立数学模型,为能量收集提供理论依据。再次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压电发电片的性能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在低频振动频段内具有多谐振点的新型双层结构压电发电片,提高振动能量收集效率,并通过COMSOL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了几种不同结构模型压电发电片的发电性能差异;对温差发电系统进行了改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采煤机摇臂的温差发电片冷端散热装置,提高了散热效果,并对温差发电片做了隔热减振设计,保证了在采煤机工况环境中的适应性。然后介绍了LTC3588-1振动能量收集电路和LTC3108温差发电能量收集电路,对两种能量收集方式产生的电能进行收集管理,为传感器提供稳定的电能。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压电发电片与温差发电片的发电性能,证明了压电式振动能量收集和温差能量收集可以作为可靠的能量获取方式,为采煤机摇臂无线传感器提供可靠的能量来源。
其他文献
本文以陕西省何家塔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利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多种手段,研究了“支—卸”组合沿空留巷技术在浅埋煤层中的围岩控制机理及应用。模拟了浅埋煤层沿空留巷顶板活动规律及围岩变形特征,建立了沿空留巷顶板结构力学模型,计算得出了顶板不同运动时期的巷旁支护阻力计算公式,阐明了水力压裂卸压机理,提出了巷旁支护系统刚度的协调关系,巷内支护与巷旁支护的协同作用关系,提出了“支—卸”组
千米深井巷道埋深大,在高地应力与强采动叠加作用下,表现出围岩持续性流变、围岩整体移动、巷道大变形、煤岩软化、裂隙闭合、围岩渗透性差等特征。传统的浅部矿井低应力、弱采动条件下的围岩注浆改性技术无法解决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控制难题。本文以淮南口孜东矿121302运输巷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实验室试验、力学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技术与装备研发、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千米深井巷道围岩高压劈裂注浆
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环保清洁可再生的优势,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被视为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氢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用氢成本过高,与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相比没有经济优势。从制氢—运氢—加氢的产业链角度分析,发现电解水制氢成本远远高于化石能源制氢,且氢气的成本主要在运氢和加氢环节被抬升。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氢气储存不易,在现有的长管拖车运输条件下,每次运输氢气量少,效率不高;同时由于燃料电池
冲击地压是我国煤矿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当煤矿受大型地质体控制时,冲击地压问题更加复杂。本文以受大型地质体控制的典型矿井(群)为例,在明确煤矿大型地质体赋存特征及矿井(群)原岩应力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手段,对义马矿区巨厚砾岩控制下煤矿开采的覆岩结构特征、覆岩结构扰动规律及其致冲机制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研究了义马矿区协调开采防冲方法,主要取得如下成
学位
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固井材料性能的优劣是决定地热能开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微观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两种高导热固井材料的微观结构、导热机理,以及在不同养护温度、压力、时间和温度压力耦合环境下的热力学性能变化。取得了以下成果:(1)发现两种高导热固井材料(A1、B1)中水化产物含量较对照样A0、B0更高,结构更优化。材料的强度与有害孔隙率之间存在着
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实现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是保障煤矿高效生产、安全作业的必要前提。目前,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已初步完成了对采煤机、液压支架的自主控制,在不同煤层地质环境中实现了远程干预。但是,仅仅针对单类设备的控制难以解决现场的所有问题,在多设备的协调配合、综采设备智能控制、完成不同采煤工艺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研究采煤机-支架协同控制技术,实现在不同煤层工况环境下的采煤机自适应牵引
采煤机是煤炭开采过程中重要的煤机装备,随着薄煤层采煤机功率不断提高、散热空间有限导致摇臂齿轮在传递功率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无法散出,温度过高润滑油粘度下降,引发齿轮磨损、轴承磨损以及摇臂漏油等一系列可靠性问题。目前摇臂壳体水道以及摇臂内部冷却管道已无法满足薄煤层采煤机摇臂的散热需求,急需通过强化换热手段强化其散热效率。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了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已成为制约智能开采发展的瓶颈,亟需构建高精度的智能开采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本文以黄陵一号矿某智能开采工作面为例,结合工作面综合地质探测信息,建立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以期为智能开采提供地质导航。在收集工作面地质探测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对工作面煤层厚度、顶底板起伏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展开了分析;探讨了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建模的主要内容;基于TIM-3D矿井建模软件
陕蒙煤田开采地质条件优越,煤层稳定,构造简单,层理和节理不发育,虽煤质较硬,但适合进行高速开采。目前增大采煤机的牵引速度以及截割功率是煤炭企业实施增产提效的主要方法。但牵引速度与滚筒转速的选取以及截割功率和牵引功率的选取,以类比试凑法为主,缺乏理论依据。本文针对陕蒙地区的煤岩条件,利用已有采煤机运行数据,探究截割与牵引特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到了采煤机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来为采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