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窦性心律患者、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结构、P波离散度(Pd)及P波时限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发展与左心房结构、Pd及P波时限变化的关系。为临床上早期监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及发展提供一种检测手段,并指导临床治疗从而降低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选取在2012年5月到2013年11月期间在我科室住院患者95例,其中持续性房颤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63.42±7.00岁,伴有高血压病19例,冠心病12例,瓣膜性心脏病10例,心肌病9例,糖尿病12例;阵发性房颤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63.42±6.18岁,伴有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0例,瓣膜性心脏病8例,心肌病7例,糖尿病4例。窦性心律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1.00±5.90岁,伴有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13例,瓣膜性心脏病13例,心肌病10例,糖尿病12例。所有房颤患者入院后经三次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为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在药物或电复律成功后行心电图检查,并测量Pmax,Pmin,计算P离散度(Pd)的值。利用心脏B超,测量左心房直径及心房容积大小,并计算容积指数。窦性心律的患者入院后即行心电图监查,并测量Pmax,Pmin,计算P离散度(Pd)的值。同样利用心脏B超,测量左心房直径及心房容积大小,并计算容积指数。所有入选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入选者均须检测生化指标。结果:1.窦性心律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疾病构成比、生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阵发性患者与窦性心律患者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分别为(40.93±1.41VS38.84±1.67,P<0.01)、(110.44±3.71ms VS108.44±3.45m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心房异质性程度及心房电传导时限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但是P波最小时限并没有明显差异,(69.52±3.61VS69.69±2.52,P>0.05),提示两组患者之间心房电传导功能并无差异。两组患者的LAD、LAVImin及LAVImax相比,分别为(37.11±3.22mmVS34.11±2.41mm,P<0.01),(18.81±2.32cm3/m2VS17.34±2.77cm3/m2,P<0.05)及(32.19±3.41cm3/m2VS30.50±3.01cm3/m2,P<0.05)。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腔扩大程度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2.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疾病组成、生化指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具有可比性。两组间P波最小时限为(70.36±3.20mm VS69.52±3.61mm,P>0.05),说明两组患者之间心房电传导功能无差异。但是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分别为(42.03±2.17VS40.93±1.41,P<0.05)、(112.39±3.36mmVS110.44±3.71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持续性房颤组患者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异质性程度更重及心房电传导更慢。两组患者的LAD、LAVImin及LAVImax相比,分别为(40.03±3.24mmVS37.11±3.22mm,P<0.05),(21.03±2.88cm3/m2VS18.81±2.32cm3/m2,P<0.05)及(36.94±2.83cm3/m2VS32.19±3.14cm3/m2,P<0.05)。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容积指数、心房异质性及心房电传导减慢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研究表明随着阵发性房颤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治疗不当,阵发性房颤会转变为持续性房颤。因此随着房颤持续的时间的延长,心房重构的程度不断地加重。结论:1.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容积指数、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高于窦性心律患者。2.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容积指数、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3.随着房颤发生及发展,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容积指数、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也随之发生变化。4.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容积指数、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的变化可以用来监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