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胃、肠道动力学异常以及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异常改变为主要表现。是一种目前缺乏形态学、细菌学、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道功能障碍性综合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以结肠症状为主,也可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和躯体症状。IBS症状在全世界分布广泛,患病率为10%-20%,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多因素有关,例如:内脏神经感觉功能异常、胃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改变、胃肠道外运动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饮食因素、感染因素、心理因素(过度或长期焦虑、抑郁、紧张等)等等。资料报道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IBS,均属内脏感觉超敏的病症[5]。而既往众多有关IBS的研究多涉及背根神经节,尤其是背根节电生理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报道。但背根神经节主要与躯体感觉有关,IBS为内脏器官—消化道功能紊乱疾病,且属内脏感觉超敏相关的疾病。内脏感觉传入纤维的胞体位于结状神经节,可传导肠道、肾、胃、肺…等内脏器官的感觉传入。本实验用逆行神经示踪方法探讨内脏感觉传入在IBS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差异,拟为IBS类肠道疾病提供相关基础理论的实验依据。本研究通过近端肠腔内注射化学试剂TNBS(三硝基苯磺酸)[4]诱导大鼠肠道炎症造内脏感觉超敏感大鼠IBS模型;用HRP(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法研究正常大鼠与IBS模型大鼠结肠感觉传入神经纤维在NG(结状神经节)及DRG(背根神经节)L1-L6的投射关系。用SPSS11.5统计软件LSD法对TMB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 HRP升结肠浆膜下注射,NG阳性标记细胞IBS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观察可见阳性标记细胞分布弥散,无固定区域。细胞长轴在10~30微米。2, HRP升结肠浆膜下注射,背根神经节L1-L6阳性标记细胞IBS模型组与正常组各组比较,P值均﹥0.05,也无统计学差异。阳性标记细胞在DRG上分布高峰集中在L4、L5、L6,分布弥散,无固定区域。细胞长轴在10~30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