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证券投资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例如近些年来指数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这表明更多的投资者采用被动投资策略来管理投资组合。但学者对市场有效程度进行检验时发现了大量不能解释的市场异常,例如“小公司1月效应”、“封闭式基金溢价之谜”、“反转效应”、“动量效应”等。这其中以Debondt和Thaler(1985)发现美国股票市场长期存在“反转效应”和Jegadeesh和Titman(1993)发现美国股票市场中期存在“动量效应”最为著名,动量效应是指买入前期的赢家股票比买入输家股票在未来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是一种强者恒强的市场表现;反转效应与之相反,买入前期的输家股票在未来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综合国外学者关于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研究可以发现,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是各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规律为短期存在动量效应,而长期存在反转效应,且成长性、行业、换手率、公司特征等因素会对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产生影响。国内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动量效应有较大争议,王永宏和赵学军(2001)、方立兵(2011)等研究发现A股市场不存在动量效应,但周琳杰(2002)、郑纯毅(2004)等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在短期存在动量效应,而在长期存在反转效应。由于不同的学者们选择的股票样本、考察的时间期限、检验方法等有所不同,必然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本文利用中国A股市场1993年至2016年的周度股票数据,参考Jegadeesh(1993)的方法构造投资组合,采用“重叠法”计算各期的收益,从价格、行业、换手率、规模、成长性五个维度来检验中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特点,价格动量实证结果表明中国A股在2周存在价格动量,而当观察期大于8周持有期小于4周时反转效应较为明显。当考虑行业因素对动量效应的影响时,观察期小于4周持有期为1周时存在动量效应,观察期大于8周时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当考虑换手率因素时,低换手率公司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不明显,高换手率公司短期存在动量效应,长期存在反转效应。当考虑公司规模因素时,大公司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不明显,而小公司在不同的观察期和持有期均存在显著的反转效应,且无论赢家组合还是输家组合,小规模公司收益大于大规模公司收益。当考虑公司成长性时,低成长性公司只有在持有期为1周时存在反转效应,高成长性公司不存在动量效应,反转效应明显。传统金融学的因子模型能否解释动量收益与反转收益呢?本文利用三因子模型和五因子对价格动量中存在动量效应的J/K=1,2策略和存在反转效应的J/K=24,1策略收益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因子模型可以解释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收益,但不能解释组合的动量收益和反转收益。由于流动性与证券的收益相关,且股权分置改革是A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本文将改进的Amihud流动性因子和股权分置改革虚拟变量加入五因子模型中,构造了七因子模型对动量收益与反转收益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因子可以解释股权分置改革前反转策略的收益,但大部分收益不能被因子模型所解释。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卖空限制,统计学意义上的动量收益与反转收益不能转换成实际的投资收益,本文尝试通过股票组合和沪深300股指期货来构造零成本套利组合,回测结果表明套利组合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不过需要注意持仓股指期货所面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