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央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从此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此时的以农村改革为开端的经济改革,是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的。事实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从1978年的2.57下降到1985年的1.86。但是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逐步扩大了。如何有效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保持经济建设所必需的繁荣稳定的局面时所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本文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状况出发,以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状况进行了回顾,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各个阶段形成的原因,并且对各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状况与全国的情况加以比较,系统且有重点地探讨了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对过去城乡收入研究的成果和近年的进展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切入点和今后研究的方向。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工具的实证研究方法。尤其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文利用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得出了各个因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量化结果,因此所得到的结论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可以说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此外,在进行区域对比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时,本文利用了城乡教育差距指标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指标等多个指标,专门用以从截面上考察我国地区间城乡收入差距状况,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应该说是研究该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认为:我国在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上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其他种种经济制度上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因此为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够逐步缩小,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传统的指标例如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来考察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而是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出发,多角度的衡量各种因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建立了统计模型,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加以量化,从而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如果从多因素角度考虑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时多采用定性分析而从某个因素角度考虑该问题时理论分析过于单薄的不足。
其他文献
<正>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著名古典女作家,她出身于一个乡村基督教牧师家庭,父亲和兄长在文学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奥斯丁没有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企业财务诊断逐渐成为企业管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连年的收不抵支直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视角,通过对东莞的案例研究,剖析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的根源在于一方面经济
中国的村民选举是国家权力从外部输入的,村民选举呈现出明显的"运动式推动"的特色。这种权力嫁接式的民主与乡土社会还有一个磨合期,所以村民选举在乡村政治文化领域还造成了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中所蕴含的农民宅基地权益进行了总结与评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宅基地置换中"农民
电视新闻频道是指全天24小时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新闻频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与运作模式。从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新闻频道CN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内容及特征、学业评估体系、语言实践环境与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新的
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其产品能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利润,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的寿命不断的减少,这就要求企业不断的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便利店作为满足顾客便利性、应急性需求的零售业态,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零售业态之一。起源于美国的便利店,在日本和台湾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一系列系统革新,其特点被发挥到极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兴未艾,然而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问题一直被各方所忽视。在理论界,众多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而对产业集群品牌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