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新型成长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反成长”小说,对于传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式的教育成长叙事构成一种颠覆和解构。而之前的研究者们却仍然用“炼铁式”教育成长模式去解释和研究“80后”的新型成长叙事。
成长叙事的文学常常是社会群体本位的,载道性和教化性的,而且饱含着盲目而浅薄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是对预设的“美德”、“理性”、“功名”、“社会”、“国家”、“集体”、“成人”、“圣人”之类的“标本”和“宏大目的”的认可、倡导、追求和宣扬,而本真自由的生命个体最厌恶的就是被教化、规训、被剥夺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反成长”叙事恰是对既存秩序和存在方式的反思、怀疑、背离、反叛、颠覆和解构,叙述和诉求的不是希望和憧憬,不是结果与结论,而寂寞和游戏、迷惘和迷失,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当代人普遍“在路上”的彷徨、苦闷、焦虑、恐惧和忧伤的流离之苦,一种迷惘的“失乐园”状态。
在研究“80后”“反成长”叙事的过程中,本文借鉴和运用了类型小说理论的最新成果,类型小说理论认为类型小说具有跨越时空的内在结构,结合结构主义叙事学和人类学方法,可探究类型小说的叙事语法,寻求其蕴涵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信息和秘密。依据类型小说理论方法,在探究成长小说的叙事语法中,笔者有幸发现了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成长模式的“反成长”的叙事类型,并追溯了“失乐园”的原型母题。
“反成长”小说是成长小说的一种特殊类型。本文通过对“80后”“反成长”小说的研究,管窥成长小说叙事类型在当今文学史中的演变,历史根源,具体形态和未来指向,以及这一类型的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对当下产生的影响,并借助这一研究探索时代心理与民族群体思想的秘密。所以研究“80后”“反成长”叙事,不仅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80后”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处境,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灵魂,欣赏他们的青春艺术的另类之美,还能考察出这种叙事的承继传统和创新之处,为后来的青春文学创意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言概述了“80后”反成长小说概况、“80后”反成长小说与中外传统成长小说继承和颠覆的关系,中外学者研究此类反成长小说的现状,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第一章综述古今中外文学中的青春与成长观念、青春与成长叙事,并界定“成长”与“反成长”叙事的内涵和外延,论述“80后”“反成长”叙事对传统成长模式的突破和超越,以及“反成长”审美特质;第二章用四个小节从四个方面论述“80后”“反成长”叙事的解构特征,如普遍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结局,大量的“反崇高”与“非英雄”的主人公形象、大量呈现的“反师长”与“反男性”的成人形象,及“80后”另类的人生观、生活观引领下的“快乐原则与不计未来的青春燃烧”;第三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80后”小说中的“反成长”人物形象的精神症候,包括孩子情结与自恋情结、普遍的信仰缺失、孤独迷惘忧伤颓废的精神特质、疯子与精神病般的逻辑之下产生的“极端的爱与恨”;第四章扫描了“80后”一代人面对的复杂的有形无形的“三重门”,探究引发这些独特叙事的一系列错综的困境。考察了“80后”“反成长”叙事的从普遍的终极的生命本体、存在本质的根源,到具体的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种种根源,结论部分综述了“80后”“反成长”叙事的现实意义和文学史意义,以及对“80后”文学的期待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