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及基础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已极为有限,因而评价耕地可持续利用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能值、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利用2006-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理论,在耕地可持续利用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界定的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和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支持下,对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探讨空间分异特征和原因,划定耕地利用分区。得到如下结论:(1)时序评价方面: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系统的生产稳定性指数、社会可接受性指数逐年增长,但是生态合理性指数逐年下降,经济可行指数不稳定。这主要是因为: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系统中投入的工业辅助能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耕地的经济效益,但存在生产要素投入不经济现象,能值投入的比率增长不能带来能指输出的等比率增长;生态稳定性指数的降低主要是因为工业辅助能的连续投入不能弥补土壤表层损失的能值,土壤表层损失能值的补充主要依靠有机能值的输入,而有机能值的输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忽视。(2)在空间分布上,甘肃省的地形地貌、降雨、土壤、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河西、陇东、陇南、甘南、陇西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逐渐变差。自然资源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为了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对耕地利用分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改善耕地外部环境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创优生产条件,努力造就良性循环系统,同时提高耕地本身质量等级,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由能值密集型向能值安全高效型转变。(3)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整体较低主要是因为生态合理性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生态合理性指数区域差异大,优化能值投入结构、产出结构,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改善耕地外部环境,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由能值密集型向能值安全高效型转变,对该区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