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论》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诸子文,它直接影响了王充《论衡》的创作。虽然原书亡佚,但后世学者进行了大量辑佚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辑佚本。有赖于此,我们仍能一窥《新论》的社会风貌、思想倾向、文学特点等。从文献学视野进行的辑本比勘考校是对《新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基础。从目前可见的《新论》的四种辑本来看,较为完备的是朱谦之本与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本。将两者进行细致比勘考校,笔者发现争议较大的主要是《离事》、《谴非》、《辨惑》、《求辅》、《言体》、《正经》等篇目。此外,两种辑本《新论》收录来源略有不同。严本大多依照《意林》、《群书治要》,部分摘自《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唐宋官方类书以及《文选》。不同于严本,朱本更多的是依据《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部分参照《意林》、《群书治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可能因为严本辑佚时主要参照的是《意林》、《群书治要》等官方权威类书,对其他材料没有予以取证,而朱谦之则是广泛求证官修、私修书目,由此辑佚成书。在文献比勘的基础上,笔者从社会学视野以朱本为蓝本,对《新论》的多种社会内涵进行了细致研究,考察了《新论》所绘制的“政治图景”、“经济方略”以及“学术倾向”。生于风云变幻之际的桓谭在《新论》中反映了皇权旁落、迷信方道、贤路堵塞、群小日进、严刑厉法、日甚一日的政治状况,揭示了因为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造成的贫富分化对立、豪强骄奢淫逸的经济状况,也表达了疾虚妄、反谶纬的学术思想。从文学视野考察,《新论》用不同的文体表达不同的文学功能。它尚“论”体,延续了西汉前期的政论传统,具有极为强烈的现实性和忧患意识。《新论》之“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历史,以古鉴今。二是抵御外侮,安定边境,维护统一。它重“短书”, 在《新论》中较为具体地对小说的形式、内容、地位及作用做出了评价。与此同时还深入地突显了“小道”的重要性,即通过“治身理家”从而将小说的功能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文学表现上,桓谭反对“文必丽靡”,主张文质兼美,语言少华丽之修饰,重实用之道理,形成了《新论》朴质的文风。《新论》的表现手法多样化,尤其长于讽论,善用对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