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口—资源—环境系统中,耕地资源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处于最基本的地位。耕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及时、准确地分析和掌握有关耕地的详细信息,确保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耕地,是进行耕地资源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也是制定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充分应用GIS技术,建成了淮安市淮阴区耕地资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选择了立地条件、剖面组成、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四大因素十一项基本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IFI),采用累积频率曲线法,将淮阴区97.01万亩耕地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地11481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二级地576175.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39%;三级地21454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12%;四级地64570.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6%。并结合生产需要,进行了土壤改良利用、耕地质量监测等专题评价,研究了淮阴区区域耕地利用途径和利用保障措施。通过对6000个土壤样品理化性状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出淮阴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比较,存在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四项指标呈增高趋势,土壤PH呈降低趋势。针对淮阴区地力变化趋势,提出了增施有机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进行深耕深松、系统地进行耕地质量监测等应用措施。通过本次调查与质量评价将促进我区现有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快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加速主导产业的形成,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因地制宜、因土种植的科学性,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保障我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