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mm厚的5052铝合金和Q235镀锌钢以及3mm厚的5052铝合金和304不锈钢为研究对象,以ER4043铝硅焊丝为填充金属,利用CMT焊接技术进行了铝/钢异种金属熔-钎焊试验,分析了不同焊接工艺下铝钢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各个区域的宏观及微观组织特性,测试了接头的力学性能。采用适当的工艺参数,均能实现铝钢异种金属熔-钎焊连接,熔-钎焊接头主要由热影响区、熔化区及界面区组成。焊缝熔化的金属、热影响区以及熔化区晶粒均随焊接热输入的增大而增加。钎焊区界面层靠近钢侧较平滑,靠近铝侧凹凸不平,Al、Fe含量呈梯度变化,表明界面层形成了不同种类的金属间化合物。焊缝熔化区组织形貌变化不大,都为α-Al树枝晶及枝晶间网状Al-Si共晶组成,无论是树枝晶还是柱状晶,其生长都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即垂直于钎焊界面及铝侧熔合线向焊缝中心方向生长。对1mm厚铝合金和镀锌钢进行搭接焊,当电流为66A时得到115.7MPa的最大拉剪强度,由于热影响区收到一定程度的软化,以及气孔及夹渣的存在,拉剪断裂于此;钎焊区界面层厚度在2.556.86μm之间,当热输入较低时,界面层为较易生成的Fe2Al5、FeAl3金属间化合物;当热输入高时也生成了FeAl2、FeAl化合物。对3mm厚铝合金和未进行表面特殊处理的不锈钢进行对接焊,虽然形成了熔-钎焊对接接头,但熔化的焊丝向钢侧铺展不理想,接头强度也只有36.7MPa,拉伸断裂在钎焊区界面层,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钎焊区界面层形成了6.5μm的金属间化合物,判断为Fe2Al5和FeAl3,以及少量的FeAl2。通过在钢表面涂覆特种钎剂,得到了不同焊接工艺下铝合金和不锈钢CMT熔-钎焊对接接头。在特种钎剂的作用下,焊缝金属向钢侧润湿铺展良好,焊接热输入偏大或偏小,焊缝会产生不良形貌且缺陷较多,在钎焊区界面层出现明显的金属间化合物,化合物主要为Fe2Al5、FeAl3,在钎剂的作用下,Si也参加了反应,形成Fe2SiAl8、Fe1.8SiAl7.2等化合物,焊缝中上部电弧作用强,金属间化合物层较厚,而下部电弧搅拌弱,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层较薄。热输入在100-120J/mm时,在钎剂的作用下,界面区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受到抑制,接头组织较为美观,力学性能也较高,但是钎剂并没有参与界面反应。当电流为66A,焊接速度为6.5mm/s时,接头获得111.6MPa的最大抗拉强度,拉伸依然断裂在焊缝/不锈钢界面层,这进一步证明了钎焊界面为熔-钎焊接头的薄弱环节。通过对比表明,焊接热输入在110120J/mm时,能够获得性能较好的对接焊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