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经济依赖如何影响伙伴国的政治关系与政治结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早在18世纪,就有古典主义者曾提出,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开放的经济秩序是降低国家间冲突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一战的爆发,这种“贸易和平”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在讨论经济与政治互动的过程中,大多文献集中于讨论贸易与国家间冲突的关系,对国际援助的讨论比较缺乏。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援助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国际援助是否是推动国家间政治走向良性互动的稳定器,能否成为维持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这一命题仍未达成共识。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援助国的影响力日渐显现。本文基于中国的视角,利用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项目数据库,采用工具变量法识别了中国对外援助与双边外交相似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了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援助规模的扩大,双边政治关系显著得到改善。通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本文证明了该实证结果的稳健性。通过异制性检验,本文发现援助对双边政治关系的影响会随着援助类型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情形:相比官方援助资金(ODA),其他官方资金(OOF/VOF)的影响效果更加强烈;经济基础设施类援助与其他援助在改善双边政治关系的作用上也存在差异:中国经济基础设施类援助能够明显的改善双边的政治关系,但其他类型援助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同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中国的援助对美国和欧盟的对外政治关系产生了较强烈的影响。最后,本文进一步发现,中国援助的国际政治效应根源于中国援助在受援国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双重效应:一方面,援助项目的落地为受援国创造广阔的就业机会、提高民众福利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进而使双方愿意开展更多的合作,双边政治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中国援助能够使受援国国内安全形势得到改善,降低国内武装冲突发生的概率,使受援国民众及政治家愿意与中国维持更加紧密的政治关系。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评估中国对外援助为双边政治关系的和谐稳定做出的贡献,并且对今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分配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