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重建已有20余年。社会工作运用其专业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有需要帮助的群体开展各种实务活动,已取得重要的成就。自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开展以来,青少年群体就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处于中学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校是其开展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新的农村经济政策赋予农民优化劳动要素、自由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此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农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中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有研究认为他们在人身安全、学习、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中学期间承载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任务,是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然而有部分中学生面临父母外出务工亲情相对缺失的风险,这批学生在本研究中被称作留守初中生。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针对留守初中生在亲情相对缺失的情况下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方法展开了理论研究,并通过在Z中学开展团体工作实务,尝试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亲情相对缺失情况下的社会交往能力。本研究论述并总结了Z中学留守初中生面临的潜在社会交往问题和团体活动服务方向,提出了团体工作在提高留守初中生社会交往能力应用上的适应性和可能性。本研究对在Z中学开展的团体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展示并分析了利用团体工作提高留守初中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应用情况,并肯定团体工作在其中的积极效果。本研究是在国内外已有的中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实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本研究取得的结论有:团体工作方法对留守初中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有实际的促进效果,适用于相关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团体工作方法的运用是在优势视角下理论视角下进行的,有利于团体工作方法中治疗因素的作用发挥。因此,本研究是在优势理论指导下的一次团体工作方法的运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