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古代医家治疗小儿便秘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探讨小儿便秘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便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华医典》、《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医儿科名家医著所收录的历代中医著作,搜集整理先秦到民国期间的关于小儿便秘处方用药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4.0和SPSS modeler18.0数据挖掘软件,对小儿便秘用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1.小儿便秘常用的药物以泻下药、理气药、补虚药为主,三者占67.51%。其次为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此七类药物共占92.79%。使用频次前20味药物依次是大黄(134次)、麻仁(70次)、枳壳(62次)、槟榔(58次)、甘草(56次)、当归(49次)、陈皮(49次)、木香(47次)、牵牛子(41次)、郁李仁(35次)、芒硝(30次)、皂角(29次)、桃仁(28次)、羌活(27次)、川芎(27次)、杏仁(27次)、枳实(24次)、厚朴(23次)、生地黄(22次)、黄芩(20次)。其中药物归经频次较高的分别是肺经(62次),胃经(52次),肝经(48次),脾经(46次),大肠经(41次),肾经(36次)。药性统计频次依次为温(52次)、寒(40次)、平(29次)、凉(8次)、热(6次)。药味统计频次先后为苦(60次)、辛(55次)、甘(51次)、咸(12次)、酸(10次)。2.通过对频次大于等于10的前30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以下5组药:C1:大黄;C2:当归、陈皮、木香、牵牛子、郁李仁;C3:槟榔、炙甘草、枳壳、麻仁;C4:川芎、杏仁、羌活、皂角、桃仁、芒硝、厚朴、生地黄、枳实、黄芩;C5:肉苁蓉、阿胶、半夏、白芷、白芍、巴豆、防风、青皮、熟地黄、人参。3.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古代治疗小儿便秘的常用药对:芒硝→大黄;牵牛子→大黄;木香→槟榔;木香→大黄;郁李仁→大黄;常用药组:木香,大黄→槟榔;槟榔,大黄→木香;木香,槟榔→大黄;牵牛子,大黄→槟榔;木香,槟榔→郁李仁;槟榔,大黄→牵牛子。结论:古代医家在治疗小儿便秘时:1.用药上,药味以苦、辛、和甘味药物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其中大黄是最常用的药物;在归经上以肺经、胃经、肝经、脾经、大肠经、肾经六经使用频次最多。2.对于小儿实热便结常用承气汤类加减;对于体弱阴伤患儿常用益血润肠丸加减;此外,古代风气壅滞肠胃的便秘也多见,常用木香丸方加减。3.芒硝和大黄、木香和槟榔、木香和大黄是治疗便秘的常用药对,木香、大黄、槟榔,牵牛子、大黄、槟榔是常用药组。4.古代医家以经典理论为指导,综合历代医家的经验,认为饮食因素是形成小儿便秘的重要原因,亦不容忽视外在气候及体质的影响,认为饮食积滞、气机升降运动失常是小儿便秘形成的关键;大多数患儿属于实热便结,故处方以泻下药最多;同时重视调畅气机,故理气药亦常用,寒凉药在使用时要注意结合患儿体质,以防大寒之剂损伤小儿脾胃;小儿服药困难,故方药剂型以丸散剂居多,此外还发展了多种外治法,以补充小儿服药困难的不足,在辨证处方时时时注意顾护小儿正气,用药轻灵,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