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特拉津作为一种长残留除草剂,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列为28种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之一,其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东北黑土区,阿特拉津已成为重要的农业污染物,对黑土区环境造成较大的威胁。由于微生物能较早的预测土壤环境污染状况的变化过程,因此本文以革兰氏阴性菌EscherichiacoliK12(E.coliK12)和革兰氏阳性菌Bacillus subilisB7(B.subtil sB7),以及从黑土中筛选出的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和Acinetobacter lwoffii.DNS32为供试菌株,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微生物生长状况,自由基产生数量,膜脂过氧化损伤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等方面探讨阿特拉津对典型微生物的毒理学效应,力争为阿特拉津的生态毒理效应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概括如下:1)经过浓度为0.1、0.5、5、10和20 mg L-1阿特拉津胁迫后,非阿特拉津降解菌革兰氏阴性菌E.coil K12和革兰氏阳性菌B.subtilis B7以及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和Acinetobacter Sp.DNS32生长速度未受到明显抑制,说明阿特拉津未对细菌的生长数量产生影响。2)不同浓度阿特拉津胁迫(0、0.1、0.5、5、10和20 mg.L-1)条件下,经过12h、18h、24h和36h培养后,菌株E.coil K12和B.subtilis B7细胞内超氧自由基发生了随阿特拉津胁迫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然而变化幅度不大,与对照组相比均低于1.30倍。但超氧自由基含量变化对阿特拉津污染胁迫浓度较敏感;菌株Arthrobacter sp.DNS10细胞内超氧自由基在胁迫后第12h和18h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达到了对照组的1.33倍。菌株Acinetobacter sp.DNS32细胞内超氧自由基含量变化不明显。3)采用TBA法检测了四种供试菌株内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发现阿特拉津污染胁迫能够提高菌株E.coil K12和B.subtlis B7细胞内丙二醛含量,造成膜脂过氧化损伤,当atrazine污染胁浓度增加至10 mg· L-1时,菌株E.coli K12细胞内MDA含量达到2.61 nmol mgprot-1,约为对照的三倍;菌株B.subtilis B19细胞内MDA含量达到3.76 nmol·mgprot-1,几乎为对照组的四倍,并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上述胁迫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DNS10和DNS32细胞内丙二醛升高幅度小,甚至菌株DNS10在一定时间-浓度范围内能够降低细胞内丙二醛含量。4)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检测阿特拉津污染对细菌基因组DN A损伤的研究,并计算四种细菌基因组稳定性,。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在atrazine浓度为20mg/L时,均已降至60%左右。而在上述胁迫条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sp.DNS10和Acinetobacter sp.DNS32在阿特拉津胁迫浓度为20mg.L-1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达到90%以上的基因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