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栓负荷水平的脂质组学差异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GUK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冠状动脉血栓负荷水平一直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介入临床近期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能预测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的相关指标。脂质是影响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脂质分子与患者冠脉内血栓负荷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AMI患者冠脉内不同血栓负荷水平之间的脂质组学差异,以期筛选能预测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的特异性脂质分子。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诊内科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连续收治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173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患者在冠脉造影术中均留取了桡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血液样本。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2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造影结果分为4组: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组、急性心肌梗低血栓负荷组。其中血栓负荷水平按标准分为0-5级。桡动脉及冠状动脉血液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脂质差异。通过R语言分析各组间的热点图及差异分布图。利用脂质本体富集分析网络应用程序(LION/web)搜集一些重要脂质分子在LIPIDMAPS中的具体脂质分类、生物物理数据、脂质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的关联。统计学分析应用IBMSPSSStatisticsV25.0软件完成。
  结果
  1.各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2.冠脉血栓负荷与脂质差异分布的关系。
  ①冠状动脉血栓负荷与差异脂质表达的总体趋势中,实验结果发现随血栓负荷水平增高,血浆脂质中PC(40∶5)、SM(d42∶2)、DG(38∶1e)等脂质成分含量显著增加,而PE(37∶2e)、TG(16∶0_11∶2_18∶1)等脂质成分含量显著减少。
  ②其中两分组:高血栓负荷组与低血栓负荷组比较,TG(16∶0_11∶4_16∶0)、MePC(30∶4)、PC(34∶4e)、PE(40∶7)等表达上调,而TG(16∶0_20∶4_24∶0)、PA(16∶0_18∶3)等表达下调。
  ③和对照组比较,高血栓负荷组TG(15∶0_18∶2_20∶5)、DG(34∶5e)、TG(16∶0_16∶1_18∶3)等表达上调,低血栓负荷组TG(15∶0_18∶2_20∶5)、DG(34∶5e)、TG(16∶0_16∶1_18∶3)、等上调,稳定型心绞痛组TG(15∶0_18∶2_20∶5)、DG(34∶5e)等上调。而与对照组比较下调表达的有高血栓负荷组PC(16∶2e_18∶0)、TG(16∶0_18∶1_22∶1)等,低血栓负荷组DG(50∶1)、PC(20∶2e_18∶1)、PC(35∶4e)等,稳定型心绞痛组(PC(16∶2e_18∶0)、TG(16∶0_18∶1_22∶1)等。
  ④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上调表达的有: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组PC(16∶1e_20∶5)、PE(38∶5)、Hex1Cer(d18∶1_20∶0)、TG(36∶2e),急性心肌梗死低血栓负荷组TG(36∶2e)、PE(38∶5)、Hex1Cer(d18∶1_20∶0)、TG(16∶0_11∶4_16∶0)、Cer(t18∶0_24∶0)。下调的表达有: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组TG(20∶0_18∶1_22∶0)、Cer(d17∶0_18∶4)、TG(18∶0_18∶1_20∶0)、DG(50∶1),急性心肌梗死低血栓负荷组DG(50∶1)、Cer(d17∶0_18∶4)、TG(16∶0_11∶2_18∶1)、MePC(34∶2e)。
  3.桡动脉血栓负荷与脂质差异分布的关系。
  ①桡动脉血栓负荷与差异脂质表达的总体趋势中,实验结果发现随血栓负荷水平增高,血浆脂质中Cer(t18∶0_24∶0)、PC(19∶1_19∶1)、SM(d18∶1_24∶1)等脂质成分含量显著增加,而Cer(d35∶4)、PC(29∶2)等的含量显著减少。
  ②其中两分组:高血栓负荷组与低血栓负荷组比较,AcCa(22∶1)、AcCa(22∶0)、PC(19∶1_19∶1)、CarE(20∶0)、PC(42∶2)等表达上调,而SM(t40∶3)、SM(d38∶3)、DG(50∶1)等表达下调。
  ③和对照组比较发现,高血栓负荷组PC(16∶1e_20∶5)、Co(Q8)、PC(35∶4e)、Hex2Cer(d42∶1)等表达上调,低血栓负荷组Co(Q8)、Cer(d40∶0)、PC(20∶3_18∶2)、Hex2Cer(d42∶1)等上调,稳定型心绞痛组PC(20∶2_20∶4)、PC(18∶0_20∶1)、TG(18∶1_18∶3_21∶0)、PC(20∶1_22∶6)等上调。而与对照组比较下调表达的有:高血栓负荷组PC(29∶2)、MePC(33∶4)、Cer(d35∶4)等,低血栓负荷组PA(16∶0_18∶2)、MePC(33∶4)、PC(29∶2)、Cer(d35∶4)等,稳定型心绞痛组TG(15∶0_16∶0_22∶6)、PC(18∶4_16∶0)、MePC(34∶1e)、Cer(d35∶4)等。
  ④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上调表达的有: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组PC(16∶1e_20∶5)、Hex1Cer(d18∶1_20∶0)、PE(38∶5)、SM(t40∶6),急性心肌梗死低血栓负荷组AcCa(22∶1)、AcCa(22∶0)、PC(19∶1_19∶1)、CarE(20∶0)、PC(42∶2)。下调的表达有: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组Cer(d17∶0_18∶4)、DG(50∶1)、TG(20∶0_18∶1_22∶0),急性心肌梗死低血栓负荷组SM(t40∶3)、SM(d38∶3)。
  4.同样血栓负荷水平下的冠脉血样和桡动脉血样的脂质组学结果差异明显:如对照组中TG(16∶0_18∶1_24∶1)、DG(50∶1)、TG(16∶0e16∶0_18∶1)、Hex1Cer(d34∶1+O)、TG(15∶0_18∶2_20∶5)、PE(12∶0e_22∶1)等,稳定型心绞痛组中Cer(d17∶0_18∶4)、PE(38∶5)、Hex1Cer(d18∶1_20∶0)、TG(36∶2e),急性心肌梗死低血栓负荷组中Cer(d17∶0_18∶4)、PC(20∶1e_20∶4)、PC(35∶4e)、Cer(d42∶0)、Cer(d42∶1+O),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组中MePC(19∶2)、MePC(30∶4)、PC(29∶2)、PC(16∶1e_20∶5)、PC(35∶4e)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冠脉血栓病变患者血浆脂质分子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以甘油酯、甘油磷脂、鞘脂等脂成分最为显著。
  2.同类脂质不同的细分成分对冠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不同。冠脉内样本的脂质差异表达可能较为准确反映血栓负荷的形成。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研究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发生率、部位分布以及危险因素。  研究方法  1.纳入2019.01.01-2021.01.31期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房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并且纳入的患者符合韩国改良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