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之时,林纾(1852-1924)因以古文笔调翻译了大量泰西小说而名声显赫,享有“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的美誉,虽然林纾本人颇以古文自重,诗、书、画也有所长,并兼及小说和传奇的创作,但论及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却要首推其翻译。“如以中国文学论林纾,那么林氏简直微不足道”,“他的身价,完全在他译述小说”。自1898年初涉译坛,林纾的系列译作便源源不断、汩汩而出,并逐渐形成品牌,与严复的“严译名著”分庭抗礼,世称“林译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之火和浪漫之源,殆即发端于此,故林译小说极具研究价值。回顾以往的林译研究论著,常有这样的感觉,即它们或者概括林纾生平,从序跋中总结林氏的翻译思想,谈及林译小说的轰动效应,对于真正的翻译层面却很少论述。或者仅以单篇林译世界名著为例,分析林纾翻译的文化特点,对于林译整体却缺乏把握。真正理想的方式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本文以林译小说为研究对象,较少旁及其他,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涉及林译小说总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从宏观上展现林译小说的基本面貌,并讨论其翻译模式和构成形态。第一章首先回顾林译小说目录的整理历程,并根据笔者发现的译本改名现象,得出林译总数应为193种。在林译小说的类型问题上,指出通常人们有关林译类型的认识受到林译标示的影响,而标示实际上是商务印书馆的促销手段,与小说实际性质不尽一致,林译小说以言情、社会、神怪冒险和侦探小说四大类型为主。与范烟桥、钱钟书和张俊才对于林译小说的分期方法不同,本文认为应该结合林纾与出版机构的关系、林译小说口译者、林译小说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将林译小说分为四个时期。第二章讨论林译小说的翻译模式。先从原著、口译者两方面来分析合作翻译,勾勒林译小说口译者的生平,并总结林纾与其合作者之间的四重关系。在翻译方法上,口译笔述在带来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匆忙和草率。而二次传递则有两人的观念渗入其中,大致说来,技术性的错误应由口译者负责,而风格和情感上的差异主要来自林纾。第三章将林译小说分解成书名、序跋、评注和译文四个部分。分别讨论书名的离题和改名,序跋体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评注的众声喧哗和译文的复杂多样,尤其是译文与林氏古文之间的关系。下编从微观出发考察林译小说的文化翻译,选择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类型——言情小说和神怪冒险小说,将林译本与原著以及清末民初其他译者的同书异译本进行比较。第四章对读《迦茵小传》和Joan Haste以及包天笑、杨紫驎的译本《迦因小传》,进行文本比较,考察形象差异,并小结。第五章对读《金梭神女再生缘》和The World’s Desire以及周氏兄弟的译本《红星佚史》,进行文本比较,考察形象差异,并小结。结语部分对林译小说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