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农村七千多万贫困人口生存的一项救助制度,也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举措,更是国家实现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政策保障。从2007年我国全面实施农村低保救助政策,2012年国务院出台新的实施意见,农村低保救助政策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扶贫济困、惠及于民的作用。但政策制定的初衷与实施的效果总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偏离,正是在这二者碰撞所产生的张力中,使我们得以在实施效果中检验政策制定的可行性,从政策参照中审视执行的不足与欠缺。为此,我选择东王营乡这个我生长于此,工作于此的地方,也是经济欠发达,以农业为其主要产业的中原乡镇为观察切入点,通过对农村低保政策在该乡的执行现状、实施效果、存在的不足等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以期能发现农村低保政策在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和其在东王营乡的区域特异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合理化的措施,为农村低保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实施作一有益探索。通过对东王营乡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低保政策在实施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村干部的认识有了提高,二是全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但作为一个前现代化的乡村熟人社会,有利益的诉求就容易滋生政策的真空,执行的偏离。在实地调查观察中,我以低保政策的实施细则为参照,从救助标准方面,审核评议方面,低保政策认识方面,动态管理方面,低保对象认定等方面,去逐一梳理政策规定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不同利益群体的认知差异,现代社会的民主审议与传统乡土社会的人情道义间的冲突与变异等所引发的问题。并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乡村社会、村民个体等方面探究寻找问题存在的不同原因。最后根据自身所认知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所在,从上级政府、乡镇政府、社会、个人四个层面,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希冀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政策完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