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电针的方法,分别选取“督脉穴”(人中、百会穴),“背俞穴”(肝俞、肾俞穴),以大鼠为受试对象,观察上述两组穴位对实验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以及血管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比较电针两组穴位抗急性脑缺血损伤的效应。方法:采用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运用电针,分别选取人中、百会穴和肝俞、肾俞穴进行治疗,同时设置假手术组及模型组。采用TTC染色法测脑梗死体积,放射性免疫法测血管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1.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72小时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电针人中、百会组和肝俞、肾俞组与模型组比较,两组行为学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在缺血48小时后产生效应),随着电针治疗次数的增多,疗效越趋于明显,且两组作用相当。但是,却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2.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72小时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出现病灶侧脑梗死,电针人中、百会组和肝俞、肾俞组与模型组比较,两组脑梗死体积均小于模型组,并在缺血48小时后产生效应。3.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72小时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及脑组织ET含量明显升高,而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电针人中、百会组和肝俞、肾俞组与模型组比较,脑组织两组中ET含量降低,但对血浆ET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血浆及脑组织CGRP含量升高(p<0.05或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人中、百会组和肝俞、肾俞组能有效的改善行为学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对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72小时后,血及脑组织ET含量明显升高,而CGRP含量明显降低,提示上述两种物质参与了急性脑缺血损伤的病理过程。电针人中、百会组和肝俞、肾俞组通过降低ET含量和促进CGRP合成、分泌及释放来发挥其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且两组针刺效应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