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汗腺细胞及其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鉴定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汗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皮肤通过排汗来维持基础代谢体温。汗腺是皮肤的一个附属机构,是排汗的承担者,没有汗腺的皮肤如疤痕等不能排汗。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存活率越来越高。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的烧伤面积可达98%,病人伤愈后,在创面形成疤痕组织,而疤痕组织不含有汗腺,不能排汗,大大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如何再生足够量的汗腺,使病人皮肤排汗功能修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的烧伤面积很大,不可能从病人身上取得大量的汗腺细胞,所以汗腺细胞的来源很少,并且汗腺细胞是体细胞,在体外难以实施扩增培养。所以本论文旨在通过体外分离获得人汗腺细胞,继而构建人汗腺细胞来源的iPS,为获得大量的修复汗腺的种子细胞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人汗腺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鉴定  目的:从外科手术废弃的幼儿六指皮肤中分离获得汗腺细胞,建立体外培养传代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  方法:将幼儿六指皮肤除去脂肪和结缔组织,剪成1mm2大小,用IV型胶原酶于37℃消化4h,在倒置显微镜下提取出汗腺。将汗腺干贴于6cm细胞培养皿中,加入汗腺细胞培养基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3d后,细胞从汗腺中长出。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汗腺细胞的标志基因和蛋白质CEA、CK14和CK18的表达。  结果:人汗腺细胞呈典型的上皮细胞样生长,排列紧密,类似铺石路状,细胞边界明显,核清晰;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汗腺细胞的标志基因和蛋白CEA、CK14和CK18。  结论:成功建立人汗腺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体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汗腺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人汗腺细胞来源的iPS制备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目的:重编程人汗腺细胞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  方法:取体外培养10d后的汗腺细胞,以1×105的密度接种于6cm细胞培养皿中。第二天,加入含有4种胚胎干细胞的转录因子基因Oct4、Sox2、Klf4和c-Myc的慢病毒的无血清培养基。2-3d后,消化接种到铺有滋养层细胞的6cm细胞培养皿中,培养约10d后,挑选克隆和细胞形态与hESC相同的克隆,接种于铺有滋养层细胞的24孔板中。培养约10d后,再次挑选克隆和细胞形态与hESC相同的克隆,接种于铺有滋养层细胞的6孔板中。RT-PCR检测诱导后的细胞Oct4、Sox2、KLf4、c-Myc和Nanong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技术分析4因子转染细胞对hESC标志物Oct4、SSEA-3、SSEA-4、TRA-1-60和TRA-1-81的表达。  结果:(1)人汗腺细胞经慢病毒转染后细胞形态改变,与汗腺细胞差异显著,形成的iPS克隆,形态与hESC形态相似,细胞生长紧密,边界不明显,核质比高,核仁清新,在细胞周围有大量代谢产物;(2)RT-PCR显示汗腺细胞来源的iPS表达基因Oct4、Sox2、KLf4、c-Myc和Nanog;(3)免疫荧光技术显示汗腺细胞来源的iPS的Oct4、SSEA-3、SSEA-4、TRA-1-60和TRA-1-81蛋白质表达呈阳性。  结论:人汗腺细胞经4因子转染后,成功构建iPS,人汗腺细胞源iPS表达hESC标志基因和相关分子。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丝状病毒马尔堡病毒和它的近亲埃博拉病毒在人类社会初次大流行时间,也是《血疫》记录的年代.现代医学第一次直面流行的高致死率的病毒,病毒性出血热
期刊
1rn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长期关注的新闻类型也都是与医疗相关.最近,无论是新闻端还是朋友圈,都被“被砍伤114天后,陶勇医生恢复出诊了!”的消息刷屏了.不禁感慨于陶勇医生的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