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敦煌雅丹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新疆两省交界处,地处阿尔金山和北山之间的断陷盆地,西南侧为库姆塔格沙漠。研究区存在着两组走向近乎垂直的雅丹,北侧雅丹近南北走向,南侧雅丹近东西走向,西南侧为库姆塔格沙漠的线性沙垄,整个雅丹区350 km2左右。在如此狭小的区域存在着两组走向截然不同的雅丹,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个“孤例”,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雅丹是一种典型的风成地貌,最显著的特征是雅丹走向平行于主风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雅丹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新疆两省交界处,地处阿尔金山和北山之间的断陷盆地,西南侧为库姆塔格沙漠。研究区存在着两组走向近乎垂直的雅丹,北侧雅丹近南北走向,南侧雅丹近东西走向,西南侧为库姆塔格沙漠的线性沙垄,整个雅丹区350 km2左右。在如此狭小的区域存在着两组走向截然不同的雅丹,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个“孤例”,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雅丹是一种典型的风成地貌,最显著的特征是雅丹走向平行于主风向。敦煌北部雅丹走向与主风向平行,是风成地貌,学术界对此几乎没有争议。但是关于南部雅丹的成因,存在着不同观点,其中“水成说”自1987年提出以来占据了主导地位。相关学者们认为,雅丹区的主风向为北风或者北偏东风,北部雅丹走向平行于主风向为风成,南部雅丹走向与主风向不一致,而与疏勒河的古河道走向一致,为水成。这一观点与传统的雅丹是风成地貌的观点不一致。本博士论文拟运用遥感和风场模拟探讨敦煌雅丹的形成原因。运用遥感技术能提取雅丹的形态参数(长、宽、面积、长/宽比、走向),它们能反映出雅丹的发育过程和演化阶段,对研究雅丹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雅丹形态参数提取的高精度、低成本、自动或者半自动方法很少。本文首次将面向对象方法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风场模拟应用到雅丹研究当中,结合敦煌雅丹形态特征、前人风向资料、地貌特征和WRF风场模拟结果,详细论述了敦煌雅丹的主要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基于Google Earth影像,提出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和Canny边界提取方法来获取雅丹边界,通过对敦煌雅丹地貌开展定量化研究,获得了较高精度的形态参数。面向对象的方法在较小分割尺度(SC=52)时总体精度最高92.26%,Kappa系数0.82。基于Canny边界提取算法,将原始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重采样到一系列低的分辨率影像以此来降低噪声。尽管不能识别阴影,基于Canny的边界提取算法总体精度为89.23%,Kappa系数0.72,这一结果跟中等分割尺度(SC=138)的面向对象分割方法相近。对于面向对象方法,分割尺度是决定提取雅丹大小的关键因素,随着分割尺度的增大,三种类型的雅丹(小型、中型、大型)数量都在减少。小型雅丹(面积≤100 m2)只能在较小的三种分割尺度下(34、52、80)才能被识别出来,当分割尺度为257时,只有少数的几个中型雅丹(100 m2<面积<1000 m2)被识别。对于Canny边界提取算法,随着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降低,提取雅丹的边界总长度呈现出对数递减(R2=0.904)的趋势。提取雅丹的中位数宽度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呈线性关系(R2=0.95)。(2)WRF模拟结果证明,研究区存在着两组近似垂直的风,是它们塑造了两组近似垂直的雅丹,两组风的合力形成了西南侧的线性沙丘。WRF风场模拟结果与前人实测风向资料、沙丘形状推导风向都有很好的一致性,都证明了研究区南北存在两组近似垂直的风。通过从空气动力学角度进行模拟分析,认为蒙古高压、西风带反气旋、印度洋热低压和地形是研究区风况的主要成因。(3)本文提出敦煌南部东西走向的雅丹也是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是雅丹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水对雅丹的破坏作用能加速雅丹的消亡。水系网的分布跟雅丹密度密切相关,与水系网距离越远雅丹密度越高。敦煌雅丹三个子区形态的空间分布差异取决于外营力的不同:北部雅丹主要受到南北向风的作用,南部雅丹受到东西向风和水的破坏作用,中部雅丹受到两组风和水的破坏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实现了雅丹形态参数的半自动、高精度、低成本提取,详细讨论了敦煌雅丹的形态特征、分布和分类。对于敦煌雅丹的成因,首次将WRF风场模拟应用到雅丹区的风况研究当中,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敦煌南部东西走向的雅丹是风蚀作用形成的,而不是水成的。
其他文献
自从晚古生代冰期在早二叠世结束后,直到早三叠世全球极端高温事件结束,地球上曾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火山岩省喷发事件,地球环境也经历了从冰室转变成温室最后又回到正常状态的重大变化过程。而这些重大、异常的环境变化,也促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由古生代类型向中、新生代类型的重大转变。因此,生物在此关键地质历史转折与突变期的具体演化模式,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作为生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形体(
基于“岩浆供给假说”提出的全球海底热液活动频度经验公式不仅揭示了全球大洋中脊和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系统频度特征及其控制机制,还为调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潜力提供了重要指示。近年来,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结果对热液活动频度经验公式不断进行着修正和完善,例如,快速扩张东太平洋海隆、中速扩张加拉帕格斯洋脊、慢速扩张北大西洋中脊等。但是,该经验公式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适用程度尚待验证。中国大洋
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发育的漳州盆地、福州盆地以及邻近的潮汕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滨海盆地,还有同时伴生的北西向断层,它们构成了十分瞩目的地质现象,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向南东凸出的锯齿状弧形,属于中国大陆边缘陆域地块的最前缘。这些滨海盆地在毗邻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的同时又与地球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台湾造山带隔海相望,它们最有可能记录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影响。漳州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及其相邻海域,被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所环抱,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板缘与板内构造复杂交织的区域背景下,频繁遭受挤压、拉伸和剪切作用影响,拥有十分复杂的地貌特征、活跃的地壳变形活动、以及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对我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柴达木和琼东南盆地等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盆地动力学角度,围绕中国大陆边
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
青藏高原作为当前世界上最新且仍在持续俯冲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其巨厚地壳的成因和地表岩浆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石榴角闪岩可能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然而,目前国际上对石榴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和变形实验研究程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深部地壳变形和部分熔融的认识。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壳源岩浆成因以及石榴角闪岩流变强度、变形机制和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本论文以石榴角闪岩为主
地球早期地壳形成和生长过程以及地球动力学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华北克拉通经历了早期的陆核形成、新太古代地壳生长、地体拼合与古元古代裂解-陆陆碰撞的克拉通化过程,是探索大陆地壳生长和早期地球动力学体制的天然实验室。然而,由于早前寒武纪岩石出露有限以及研究方法的侧重性不同,目前对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古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的精细过程,尤其是对太古宙末期(~2.5 Ga)这一重要构造事件的性质和
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在国民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绝大多数遥感信息提取应用所面对的都是不平衡数据集。特别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的干预,城镇区域遥感数据集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不平衡状态。但是,大多数信息提取技术会在少数类上形成不适当的偏置,甚至导致少数类的分类失败,从而限制信息的准确获取。所以,针对常态化的城镇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提高少数类的识别精度的同时保证场景内其它地物的识别
中亚造山带(CAOB)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之一,其形成始于新元古代(~1.0 Ga),持续到晚古生代(~250 Ma)古亚洲洋闭合,经历了陆缘增生、后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等多个阶段。准噶尔地区位于CAOB的西南部,被认为是了解整个CAOB演化的关键构造部位。然而,由于缺乏捕虏体和深部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准噶尔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属性和构造演化仍然备受争议。主要的争议在于,其基底应为一个前寒武纪微大陆还
中国及周边气候环境的总格局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受西风主控的内陆干旱/半干旱的西部地区,以及主要受西风带和印度夏季风共同影响的青藏高原地区。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季风控制的沉积记录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带上;而受西风环流变化影响的中亚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全新世亚轨道尺度上。西风带连接着北大西洋以及与青藏高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