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壁画与公众审美期待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ld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三十年来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主要壁画作品的个案特征,考察作品诞生后进入接受领域的审美境遇,并由这一角度重点考察这一时期壁画创作由最初的唯美倾向,到90年代出现多元倾向的历程,以及壁画自身与环境关联而来的公共性特征的关系,说明在当代壁画创作中满足公众期待视野的必然性和提升公众期待视野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壁画创作与接受期待两者之间更多的沟通与对话,并由此说明当代壁画创作在这样的双向互动交流中走向多元发展的必然性。 壁画的公共性特征与接受理论的以“读者”为关注中心两者在一定意义上的重合,是本文探讨当代中国壁画发展的理论切入点。壁画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壁画创作必须最大范围地与公众的审美标准合和。壁画作品对公众期待视野的满足、超越与更新必然同时引发壁画创作在其审美特征上的改变,而壁画作品的此类变化又会引起公众审美标准的变化与重建。正是在这个不断地交流与沟通的动态过程中,二者得以发展。 当代中国壁画出现唯美性倾向不是偶然的,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公众审美需求的集中反映。然而,公众在满足审美需求之后,其期待视野已在时代的进步和壁画创作跟风而上的雷同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对壁画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成为壁画发展的外部动力,此时的壁画创作者理应而且必须有观念上的转变。当然,唯美性壁画在当代中国壁画的创作中作为一类仍有着自我拓展的空间。 在当代公共环境中,以满足公众审美需要和引领公众审美方向为目的,以大众意识为旨归的壁画艺术必然是缤纷多样的。壁画作品在壁画创作与公众期待视野之间距离的产生、延伸与终结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取向。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公众的审美情趣已经多元化,而以引领、满足公众期待视野为使命的壁画艺术实现其观念的转变也成为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壁画已从“唯美性”的单当代中国壁画与公众审美期待一创作模式开始走向多元化的新格局。 在公众的期待视野与壁画艺术的不断对话与交流中,壁画创作在未来存在着无限的发展生机,正面临着再次飞跃的可能。 本文始终以观众的接受为主线,结合中国当代壁画的现实状况和前瞻性的客观需求,对中国当代壁画的发展做出有限度的探讨,说明壁画创作在实现公众期待视野提升的过程中走向多元的必然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所谓精英美术主要是根据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对精英艺术做作的界定所引申出来的,由皇家和贵族赞助的宫廷美术。它的交流范围极小,以区别于大众美术。 中西方精英美术由于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出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可喜态势。在百花齐放的中国手风琴艺苑中,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手风琴曲以其浓郁的
《埃尔纳尼》是歌剧大师威尔第较为早期的一部歌剧作品。在这部歌剧中,威尔第开始形成自己不同于前人的风格。虽然这部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还未脱离古典主义的模式,但威尔第独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