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在饮食、运动、行为习惯干预等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超重、肥胖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索在生活方式等干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后体重管理的疗效变化,以期为临床肥胖治疗和体重管理模式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体重管理门诊收入的患者。将服用中药时间作为暴露因素,方药剂型可为中药饮片自煎、医院代煎汤药、颗粒剂。根据患者4周内服用中药时间,将患者分为4组,服药时间≤7天为非暴露组,7天<服药时间≤14天为低暴露组,14天<服中药时间≤21天为中等暴露组,21天<服中药时间≤28天为高暴露组。收集患者进入体重管理干预4周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暴露组体重管理疗效差异。混杂因素是回顾性研究中重要的干扰因素,基于临床经验和文献查阅发现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饮食、运动、抽烟、饮酒、心理状态等是影响肥胖的重要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等控制各组间混杂因素。结果根据服用中药时间,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非暴露组(25例,31.6%)、低暴露组(27例,34.2%)、中等暴露组(16例,20.3%)、高暴露组(11例,13.9%)。1 一般情况比较:各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脂百分比、骨骼肌百分比、心肺耐力基线、肥胖分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BMI值存在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检验干预前BMI、服中药时间对体重下降百分比值的影响,结果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0.055,p<0.001,调整R2=0.18),其中服药周数对减重结果影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而干预前BMI对减重结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635)。2中医体质特征:纳入研究对象体质虚实夹杂,阳虚为本,痰湿、湿热为标。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结果以痰湿质、湿热质为主;红外热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心、肾、中焦、下焦等部位凉偏离及头部、肝经热偏离现象较明显。3体重管理疗效:在体重、BMI、腰围、体脂下降百分比方面中等暴露组、高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减重达标率更高;而低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且减重达标率无明显变化;各组间骨骼肌上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服用中药后,患者疲劳乏力、大便失调、纳呆、失眠症状有所改善,中等暴露组和高暴露组总有效率更高。结论1在饮食、运动、行为习惯等干预基础上,加上3周及以上中药治疗可以提高肥胖患者体重下降百分比值,改善体重管理减重达标率情况,缩短减重达标需要的时间,降低肥胖患者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值。2肥胖患者服用中药能通过调整机体阳虚状态、调节脾肾等脏腑功能,改善疲劳乏力、大便失调等临床症状,与饮食、运动、行为习惯等干预协同发挥治疗肥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