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发生改变,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胰岛素抵抗(IR)作为发病的重要原因,与糖尿病并发症、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关系密切,成为了当今内分泌领域的研究热点。IR是指胰岛素在正常剂量的情况下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其常见病因包括肥胖、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吸烟等方面)、高血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IR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释清楚,可大致总结为与胰岛素在靶组织、细胞、受体前、受体后和分子水平的机构与机能的缺陷以及胰岛素作用调控激素等环节的障碍有关。西医治疗一般以调节糖脂代谢、胰岛素增敏为主,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仍具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有关改善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的试验研究很多,证实了中医药在改善IR方面的独特优势。导师娄锡恩教授在大量文献研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脾虚湿盛,痰热内郁,并对此制定出健脾清热化浊方作为早期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健脾清热化浊方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血糖(FB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FINS)、脂联素(APN)、血脂(TC、TG、LDL-C、HDL-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健脾清热化浊方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其对受试患者肝功(ALT、 AST)、肾功(Cr、BUN)、血、尿常规、心电图的影响,来评价健脾清热化浊方的安全性。探讨比较健脾清热化浊方的疗效,为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T2DM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或对照组,最终形成有效病例62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给予糖尿病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疗法),基础治疗2周之后,试验观察期开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健脾清热化浊方中药颗粒;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口服。临床治疗8周后,分别采集治疗前后62例T2DM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FBG、2hPG、HbA1c、FINS、TC、TG、LDL-C、HDL-C、APN等生化指标,计算BMI、 IRI指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53.33%,两组的总有效率之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比较:两组FPG.2hPG、HbA1c、FINS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TC、TG、LDL-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HDL-C均有所上升(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TC、LDL-C的降低作用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3治疗前后BMI、IRI、APN的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使患者BMI指数、IRI指数下降,且临床效果显著(P<0.01)。治疗组APN较治疗后明显上升(P<0.01)。4在试验期间,监测两组受试患者的肝功(ALT、AST)、肾功(Cr、BUN)及血、尿常规、心电图,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健脾清热化浊方能够使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多种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机体糖脂代谢,降低BMI、IRI指数,升高APN,改善IR。临床应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