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位范畴习得是心理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联结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各层级之间的互动,认为音位习得与词汇环境密切相关。轻声是普通话音系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声调层面属于轻声调(中和调),在轻重音层面属于轻音。普通话婴儿如何习得轻声范畴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文以联结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普通话婴儿的轻声习得认知发展这个问题,采用产出分析与感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两岁内普通话婴幼儿轻声习得的认知发展模式。目前,婴幼儿辅音、元音的习得研究结果支持了语言范畴习得发展的知觉重构(Perceptual Reorganization,PR)假设。那么普通话婴幼儿轻声习得是否也符合知觉重构过程?从轻重音角度来说,汉语普通话婴幼儿对轻声的习得与重音语言婴儿对“词重音”的习得,发展模式有何异同?为此,本研究引入了一种典型的重音语言——荷兰语,对婴幼儿和成人的轻声感知进行跨语言对比。婴幼儿的语言产出与儿向语的输入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儿向语中轻声的类型分布,采用声学分析的手段分析了幼儿的轻声产出。在儿向语部分,基于实验室的“多模态婴幼儿语言发展数据库(CASS_CHILD)”,我们考查了4位一岁普通话婴儿家长的自然话语,统计分析了轻声词类型的分布:词汇轻声词可分为三类,即重叠、后缀轻声词与无规律轻声词,此三类共占儿向语轻声的30.46%。重叠轻声词的出现频率最高(18.77%),但家长读为非轻声的偏误率也比较高(85.61%)。基于重叠词发音调查结果,重叠轻声词读音受声调搭配、语义搭配的影响。后缀轻声词与无规律轻声词的偏误率较低,分别为10.43%与0.72%。幼儿产出部分,基于实验室录制的“普通话儿童语音词汇发展数据库(CASS_CHILD_WORD)”,本文统计了一岁半、两岁普通话幼儿的产出数据,对比了一岁半、两岁幼儿产出轻声词的声学特征。研究发现,一岁半时幼儿已经掌握轻声的音高模式与变调规则,但时长模式需到两岁才逐渐习得。产出结果表明,两岁普通话幼儿的轻声语音表征与成人模式更为接近,但一岁半的普通话幼儿还没有完全习得轻声。轻声感知部分,由于成人的轻声感知代表婴儿习得轻声的终极目标,所以成人感知实验结果是婴儿感知实验设计的基础。因此,感知研究从成人感知实验开始,探索不同声学线索对轻声感知的影响。本研究引入了荷兰语作为参照组,探索轻声的时长模式与音高模式能否诱发词重音的感知。实验结果表明:(1)普通话与荷兰语成人都可以识别轻声与非轻声;(2)普通话成人对音高变化更敏感,而荷兰语成人对时长变化较敏感;(3)只改变时长或只改变音高都不能激活普通话母语者轻声的识别。结合成人感知、儿向语与幼儿产出的研究结果,我们选择无规律轻声词作为感知研究的刺激音,同时以调型差距大小为参考,设计了两个婴儿感知实验——调型差异大(/pan1san2/vs./pan1san0/),调型差异小(/pan1san4/vs./pan1san0/)。考虑到荷兰语语调的情况,荷兰语婴儿只参与了调型差异小(T1T4 vs.T1T0)的实验。实验采用“视觉注视法(Visual Fixation)”。两个实验共测试婴儿111名,包括普通话婴儿59名,荷兰语婴儿52名。实验结果表明:4~6个月的荷兰语婴儿可以区分/pan1san4/与/pan1san0/,但10个月之后不再区分。荷兰语婴儿对轻声、非轻声的感知符合知觉重构的过程。由于荷兰语没有声调对立,而T1T4与T1T0的声学差异较小,10个月之后,荷兰语婴儿可能将轻声与非轻声的对立作为相同的句调进行处理。荷兰语婴儿对轻声、非轻声的区分可能经历一种“U型”发展轨迹,10~12个月可能处于波谷位置。然而,对于普通话婴儿来说,无论调型之间的差距如何,4~6个月与10~12个月的婴儿都不能区分轻声与非轻声。因此,普通话婴儿习得轻声的过程不能用知觉重构假设来解释。但是,我们发现婴儿的轻声习得表现出“不对称”现象:当训练婴儿学习轻声范畴时,婴儿可区分轻声词与非轻声词。对于无规律轻声假词来说,12个月的婴儿不能获得词汇层面的表征,因此不能通达音位层。通过轻声范畴的训练,婴儿可以在词汇层建立轻声的词汇表征,进而驱动音系层,区分轻声与非轻声范畴。重叠轻声词、后缀轻声词都带有构词标记,这类构词标记可能会帮助婴儿在词汇层提取相应特征的词汇表征,通达音位层并提取相应的音位表征,这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结果为理解婴儿语言认知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尽管儿向语当中存在广泛的轻声词,但缺少构词标记时,一岁内的婴儿还不能区分轻声与非轻声对立,此时婴儿对轻声的表征可能仅局限在具体的词汇中。因此,婴儿的语言认知可能存在一个从具体到泛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婴儿轻声范畴的产出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先使用对轻声感知最相关的音高信息,之后才学会使用与轻声感知第二相关的时长信息。因此,婴儿语言习得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对多重信息不断整合更新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