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Bremer et Grey)属鳞翅目Lepidoptera,舟蛾科Notodontidae,掌舟蛾亚科Phalerinae,为西南桦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及野外调查对西南桦苹掌舟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详细掌握苹掌舟蛾的形态、行为习性、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等情况,为该虫的监测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苹掌舟蛾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雌成虫体长18~28mm,触角丝状,雄成虫体长为16~21mm,触角从额区至3/4处为双栉齿状,余下为丝状。电镜扫描观察发现其触角具有毛形、锥形、栓锥形、刺形、镰刀状、Bohm氏鬃毛、鳞形、芽形共8种感受器。幼虫具有5-6龄,具龄期分化现象,5-6龄的老龄幼虫体长最长可达57mm左右;雌雄蛹个体大小差异明显,雌蛹体长平均23.82士1.508mm,雄蛹体长平均21.24+1.598mm;卵扁圆球形或圆椭圆形,直径约0.8~1.0mm。2.苹掌舟蛾在广西百色市老山林场1年发生1到2代,为全变态昆虫,具局部世代现象;以蛹在土层中越冬,翌年7-8月羽化,成虫期1个月左右,幼虫期8-9月,不同的年份因环境条件等不同而有所差异。3.幼虫对寄主具有取食选择习性,喜食西南桦,不喜食枇杷、板栗,拒食桉树。幼虫较喜食西南桦成熟叶及老叶,取食量无明显差异,而不喜食嫩叶。幼虫各个龄期间取食量具明显不同,1-3龄取食量很小,至4龄后增大,老龄则进入暴食期,取食危害最大,平均取食42.82-47.90cm2/头·天。4.成虫相对集中在夜间(19:00-23:59)羽化,占羽化总数的43.52%;羽化高峰期在10d左右,出现在7月下旬。雌雄成虫羽化时间及日期上无显著差异,雌雄成虫性比为1:1.08,接近于1:1。5.苹掌舟蛾幼虫主要分布在枝条末端距离主干0~149.9cm处,占总幼虫数的96.92%;每枝条上的分段区间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蛹在土壤中分布规律为:水平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干0~150cm处,垂直则主要分布在0~10cm深度处,距离树干基部水平距离越近及距地表越近的土壤层区间范围蛹分布的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蛹分布于土壤中的数量在水平及垂直区间范围均差异极显著。幼虫与蛹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型,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苹掌舟蛾自身的聚集习性或其自身集聚习性与环境共同作用均可引起苹掌舟蛾聚集。6.苹掌舟蛾羽化与蛹在土壤中的深度范围关系表现在:在土层1~3cm深度的蛹羽化数量与对照土层3~3.5cm深度羽化数量相近,羽化率在55.56%~86.11%之间,而在土层5~6cm深度的蛹羽化数量较少,羽化率仅为30.56%~44.44%。7.光照与黑暗条件下苹掌舟蛾幼虫均可取食西南桦叶片,取食量无显著差异;温度在18℃~30℃条件下,幼虫可取食西南桦叶片并存活,持续在低温10℃~15℃或高温35℃~40℃条件下幼虫几乎不取食,存活天数为1-2d。8.苹掌舟蛾幼虫在林缘的分布明显多于林内,幼虫对林缘的危害较严重,一般幼虫将林缘的西南桦叶片全部取食后才转移向林内取食,可能与通风条件、水分、光照等因素有关。本文的创新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西南桦苹掌舟蛾各虫态特征、幼虫取食特性以及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格局,初步探讨了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为开展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