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属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范畴,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的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鉴定,将耕地后备资源按评价体系对其开发为耕地的适宜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以揭示其作为耕地开发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补充的重要来源,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的调查和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土综合利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为核心,将GIS技术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对土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设计和研究。本文全面的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土地稀缺原理等构成了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理论基础、原则、依据、方法及其体系结构;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目的意义、评价原则、评价过程及评价方法。由此,在理论的指导下,以云南省的姚安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土地利用要求,确定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相关数学模型和MAPGIS对研究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建模和开发,最后得到了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反映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并将其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得到了适宜的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最后,本文还提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可能的应用方向,主要是为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依据,为合理确定土地开发项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