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点与痛点,以某个部首的汉字为对象展开研究,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阜”、“邑”这两个部首在现代汉语中都写作“阝”,二者本义并无关联,我们通常以“左耳旁”和“右耳旁”加以区分,但是由于形体类似,留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这两个部首,除了难以理解本义外,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也缺少科学的认识。因此,本文以“阜”和“邑”这两个部首为研究对象,帮助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点与痛点,以某个部首的汉字为对象展开研究,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阜”、“邑”这两个部首在现代汉语中都写作“阝”,二者本义并无关联,我们通常以“左耳旁”和“右耳旁”加以区分,但是由于形体类似,留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这两个部首,除了难以理解本义外,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也缺少科学的认识。因此,本文以“阜”和“邑”这两个部首为研究对象,帮助教师和留学生系统区分这两个部首,梳清语义,找到教学的重难点,更加科学地学习相关汉字。本文共分为四章:一、绪论,概述选题缘由和学界对阜、邑部字的研究现状,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意义与方法。二、阜、邑部字的分布,本章首先检索《说文》、《大纲》和《博雅汉语》系列教材中与阜、邑部字相关联的部分,通过对比、统计等方法,对阜、邑二部字的分布情况加以分析,主要涵盖汉字、词语以及句子等内容。三、阜、邑部字的语义分析,本章借助《说文》等工具书,从文字学和用字的角度对阜、邑部字进行语义分类和详细梳理。四、阜、邑部字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本章将从本体和非本体这两个角度,针对阜、邑这两个部首各自的特点,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部首字教学、文化教学策略和分级教学原则等内容。
其他文献
汉语中常有“一脚泥”、“一肚子怒火”、“打一拳”的表达,这些短语中的身体词汇“脚”、“肚子”、“拳”已从名词义转变成量词义,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以及动作的次数和方式。身体量词的用法对留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使用时经常出错。因而本文以汉语身体量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本体教学分析、偏误分析、教材编排分析等,为汉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以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身体量词。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缘起、选题意义
砷碱渣(Arsenic-alkali residue,AAR)是锑冶炼加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复合废渣,除含有大量As之外,还包含大量的Pb、Zn、Cd、Cr等重金属,未经妥善处置会对人类以及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砷碱渣的固化稳定化是降低其环境风险的主要手段。地聚物作为一种新型胶凝材料,具有环境友好、耐酸碱的特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材料。本文利用粉煤灰(Fly ash,FA)和高炉矿
动量词“场”和“阵”作为一组专用动量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现有研究对这两个动量词的语义考察尚不够具体全面,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也缺少专门研究。基于此,本文以动量词“场”与“阵”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分别考察它们的语义演变,从共时角度分析其用法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除去引言和结语,本文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S+这/那+是+X”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是”字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本文基于“构式—语块”理论探究“S+这/那+是+X”这一结构蕴含的语言规律,先对该句式进行构式判定及类别界定,后探讨该构式的句法形式和语义解释,并从语用的角度探究该构式流行的动因,总结出该构式具备习语化、主观性和语境适切紧密三个特征。以此为基础,本文划分了“S+这/那+是+X”构式的语块,并阐明语块序列逻辑。本文通过
SF6在局部过热性故障(partial over-thermal fault,POF)或局部放电故障(Partial discharge,PD)时会发生分解,受设备内部水分、微氧和有机绝缘材料的影响,会生成SOF2、SO2F2、SOF4、SO2、HF和H2S等气体。其中HF和H2S气体的强腐蚀性会对盆式绝缘子的热稳定性、电特性和力学性能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这两种气体对盆式绝缘子性能的影响规律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明显的要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汉语词汇中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词缀,但其中有很多用法还没有固定下来,不能称之为典型的词缀,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类词缀。在众多类词缀中,指人类词缀数量多且应用范围广,形成“X+指人类词缀”词语。这些词语表达的情感丰富,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传播,体现了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统计2011-2020近十年《中国语言生活
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关于汉语语言文化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吃”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甲级词,以其众多的词义表现、特殊的惯用说法,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吃”的字源字义研究,有“吃”的文化内涵研究,有“吃”的词义发展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吃”的词义发展与“吃”的惯用语形成结合起来考察,从更开阔的角度揭示“吃”类说法派生的规律性和体系性,从而提供富于启发性的教
三音节“X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用。本文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首先统计出已经具有构式化倾向的三音节“X不是”,然后运用构式理论对其进行鉴定,判定其具有构式化特征并属于词汇构式化的类别。其次本文又从语法静态和语用动态的角度对三音节“X不是”的构式特征进行了探讨。最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发现三音节构式“X不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
对于形容词和名词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在某一种判定标准下,研究形容词或名词的再分类问题、形容词或名词的功能问题。而对于一个同时具有名词词性和形容词性的词,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词的兼类问题或者转类问题。笔者没有从兼类和转类的角度出发,而是直接考虑二者同词的情况,着重研究其中词义发生改变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类词,为一词多性的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笔者梳理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名形同体词,将汉语
熟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经过历史沉淀存留下来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而熟语教学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但是要做到“融会贯通”并不容易。一方面,由于熟语本身具有简短凝练而内涵丰富的特性,加之外国学习者文化背景不同,更增加了其学习熟语的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对熟语教学的忽视,以及教材对熟语的编排不够重视,导致对外汉语教学中熟语的教学情况并